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构建厦泉漳城市群,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

构建厦泉漳城市群,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

时间:2023-07-31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构建厦泉漳城市群,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

作者:陈万方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1期

[摘要]厦门、泉州、漳州三市作为福建沿海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应依靠毗邻台湾的地理优势,以发展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为战略举措,打破行政界限,因市制宜地探索城市经济圈的发展道路,逐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一体化,共同构建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

[关键词]厦泉漳;城市群;区域分工和合作;海峡经济带

[作者简介]陈万方,华侨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福建泉州,362021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1-0070-0004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和较量,越来越体现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强大作用。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兴起,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融入世界经济,分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渠道。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海西”建设首次写入党中央的文件,进一步凸显福建在推动全国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中的作用,为正在建设中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隔海相望,而且台湾有一半人口是闽南籍。因此,在发展两岸关系中,福建省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在这种背景下,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之间性质互补,经济上相互依存,协调连动,组成以若干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网络群体将日益成为建立海峡两岸经济区和促进福建经济率先发展的关键。本文就福建厦门、泉州、漳州三市进行区域分工和整合,构建闽南“金三角”,并与海峡东岸经济区(指与台湾连接)进行经贸互动进行探讨。

一、城市群的理论内涵

城市群是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和产物。城市群的概念来源于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在1957年发表的《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1976年,他在《世界上的城市群体系》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世界存在六大城市群的观点,其中第六大城市群就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

中国的城市群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耀星在《长江地区产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把“城市经济圈”定义为:“以经济比较发达并且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同其有经济内在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相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和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姚士谋认为城市群应该具备这样三个条件:一是有相当数量的不同类型的城市;二是有一个以上特大城市作为区域中心;三是城市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城市发展日益显现出集团化、规模化和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若干个经济发达且密集化程度很高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北至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的“波士华城市带”,以日本东京为中心的“三湾一海”5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带。在我国,3个较为明显的城市群已初步形成,即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唐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的建立进一步增强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此同时,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步入快速成长期。崛起中的长株潭、成渝、武汉、关中等一批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骨干支撑作用。 二、厦泉漳城市群发展现状 (一)厦泉漳城市群发展的现状

厦泉漳城市群包括位于福建省南部的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及其所辖20个市(县、区),土地总面积为25184.3km2,占全省面积的20.74%。2004年末,三市总人口为1444万,占全省人口的41.13%。就经济实力而言,厦门、泉州、漳州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位于福建省的第二、第一、和第四位。2004年三市GDP总量为3187.26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52.65%;人均GDP为22072元,超过全省人均GDP将近5000元。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占了全省的半壁江山,2004年总产值达到3945.69亿元,为全省的58.17%。闽南“金三角”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台商投资密集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于一体,是全国对外开放时间最早、开放程度最高、开放层次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产业结构梯次较福建其他地区高,已日益成为福建省新型生产中心和制造业基地、先进制度和技术的创新源以及海峡西岸主要的城镇密集带,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以及带动福建中西部地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福建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福建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和核心区域。它的发展对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未来两岸经济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厦泉漳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城市不大,城市化水平低

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是城市群中的第一级次,在城市群群体中起着核心和支撑的作用。目前厦门、泉州、漳州三市的城镇人口均未超过300万,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大城市相比只相当于中等城市的规模,尚未达到大城市的标准。厦门市虽可谓福建经济发展的龙头,但因其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等因素,使其辐射能力不足,远不能发挥作为中心城市的枢纽功能和培育功能。泉州市夹在晋江和洛阳江之间。已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漳州市城区面积小,人口较少,农业比重全省最高,工业化水平较低,仅凭自身无法带动城市化建设。虽然经过近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年的发展,三市的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达到了30.16%,其中厦门城市化水平已接近60%,但总体而言,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综合竞争力不强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虽然确立了以机械、电子、石化等三个重点发展产业,希望通过区域产业集聚,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取得综合效益,但各级政府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各自为政,制定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目标相似,在产业布局上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的布局倾向,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日益明显。由于厦泉漳自然禀赋较为相似,原材料和矿产资源比较缺乏,因此各城市都把发展以外来资源和原材料为主的“三来一补”加工工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由表3可看出,厦泉漳三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全部产值一半以上,整体产业布局仍局限在纺织、服装、食品、电子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上,经济发展仍属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这些传统产业里,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不多,规模较大的只有厦门IT、泉州湄洲湾的石化等,知名度较高的仅有晋江鞋帽、石狮服装、德化陶瓷等。而这些企业大多以民营企业为主,规模小,装备落后,资金实力不足,技术研发能力弱。由于缺少产业关联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或大企业集团,大量的中小企业生产处于无序状态,市场竞争能力十分薄弱。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石狮服装销售量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一度高达80%,但随着上海服装业的兴起,加上自身不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其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高科技产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此外,受条块分块的影响,三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缺乏高度的产业关联和有效的协调机制,始终不能形成以地域为基础的产业分工体系。 3.城市间行政分割严重,协调机制缺乏

随着产业集聚与城市集聚的兴起以及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对资源配置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城市群内各个城市间的功能联系和相互作用程度都在强化,但城市间的行政联系功能却相对弱化。地级市的行政区划限制了土地、资本、劳动、管理等要素的市场化流动与配置,同时还抑制了人口流动与产业、市场的自由延伸。在城市政府分治的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雷同,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整体发展的规划思路与政策。由于厦泉漳三市的城市定位相近,都想成为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间竞争明显大于联合,摩擦大于融合,无形中成为各自封闭的小系统,结果造成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不强、小城市不特,使得城市群内角色混乱,加速了城市间无序和不平等的竞争。 三、厦泉漳城市群整合的对策 (一)建立城市联盟,实施战略整合

厦泉漳三市是福建省经济关联度最高的城市群,实现厦泉漳经济一体化是提高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建立城市联盟体,就是要做到规划统筹、交通同网、市场同体、产业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布、旅游同线、环境同治,逐步实现城市之间经济、交通和环保等一体化,优化城市资源配置。2004年7月,福建省建设厅和厦泉漳三市政府在厦门联合发布了《厦泉漳城市联盟宣言》,确定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开始,突破行政区划,在规划建设、区域交通建设、港口建设和岸线资源分配、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业发展等六个方面加强协调和衔接,加快厦泉漳中心城市和厦泉漳都市圈的发展。 1.加强政府间的政策协调

在城市联盟的背景下,政府应把自己的职能转变到提供服务、公共资源管理和制订规划上来,不过多地用行政手段影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在推进城市联盟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种推动地方政府间协调合作机制,着力加强联盟区域内的社会公共管理协调,妥善解决区域的空气污染、河流水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跨区域犯罪,以及历史文化遗存、景观保护等问题,其遵循的原则是“双赢”,而不是牺牲一方的代价换取另一方的发展。厦泉漳三市政府间应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和对话框架,加强区间信息的流动和整合,进行城市分工与协作:除了定期召开各城市市长联席会议之外,还要由各城市专业部门联合组成专门机构,通过召开协调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对城市区域内交通、环保、电力等问题进行协调,对区域内重大的政策项目及时地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共同制订区域发展战略和协调各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清理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减少各城市的引资优惠政策上的差异,制定统一的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环境政策等。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

目前,厦泉漳三市所处的闽南地区地理位置狭小,对外扩展性差。作为三市经济联系的纽带和对外联系的走廊,在已有的324国道的基础上,建立以厦门为中心,以泉州和漳州为两翼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系统,完善厦门、泉州、漳州城际干道系统,加强厦泉、厦漳接壤区的道路连接,建设厦漳大桥,构建“一小时都市圈”,加速三个城市之间人员、物资、资金、信息、商业和技术的流动和配置。此外,三城市还要对空港和海港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厦门组合港国际航运枢纽、泉州湄洲湾南岸港区区域性枢纽、漳州古雷区域性港口;对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大型文体设施、高等院校等社会事业进行协调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浪费,共建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二)发挥对台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与协调

一般来说,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当地主导产业所处的阶段,当其主导产业处于产业发展时期,那么地区经济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鉴于此,福建省在进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明确各城市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厦门、泉州、漳州对台湾有地缘、文缘、血缘、语缘和商缘上的优势,与台湾之间在产业、资源上互补性很强,而且三市背靠中国大陆广阔的市场,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由于台湾土地面积小,资源有限,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普遍上涨,其产业结构已转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一些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正向外转移。而厦泉漳地区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台湾产业相比,三个城市无论是在产业结构、产业规模,还是产业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外向型经济正在起步,投资环境正日益改善,因此正好借助于台湾岛内产业转型的机会,创新两岸经贸合作对接机制,抢抓台湾第四波产业转移和国内台资密集区企业外扩有利时机,主动承接电子信息、修造船、机械、石化、物流等产业转移,通过对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改进,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逐步形成厦门发展信息和高科技产业,泉州发展重化工业,漳州发展现代农业的闽南地区新兴城市群。

1.厦门市要提高产业层次,必须大力发展金融信息、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同时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培育软件、创意等城市经济新增长点。在工业发展上要围绕产业链延伸,集中扶持一批能较快形成产业聚集的龙头项目,引导新产业规模化、链条式扩张,加大科研投入,拓展海洋开发、新型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大力发展微波通信、光伏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及时向周边城市转移原有的“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免患上区域膨胀病, 即出现人口与经济活动过度集中而造成了空间拥挤, 主导产业技术含量下降等现象。与台湾要从优势互补向协同发展阶段转变,通过对互补性产业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带动高科技产业链的形成,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泉州有发达的民营经济和密集的资金优势,有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和主导明确的重化工业,且拥有实力较强的侨、台、外优势。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泉州市纺织、鞋服、建筑材料、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呈专业化、基地化、区域化发展趋势。在继续发挥区内县域经济优势的同时, 泉州需尽快调整产业布局,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 建设若干个规模较大工业区,改变现在的民营企业“散、乱、小”的分布格局,加快特色商品加工制造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建设。泉州要加快科技研发与更新,通过引进台湾大型制造企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提高产品的档次,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并通过企业的有序竞争和政府推动,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建立科、工、贸和金融相结合、资金一体化的大型的企业(集团)。此外,泉州要支持品牌企业加快价值链延伸,细化石油化工、汽车及配件、船舶修造等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带动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配套,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湄州港石化基地的优势,在扩充石油加工能力和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工程规模的同时,切实抓紧延伸产业链,加大石化中、下游深加工系列开发,使其成为推动闽南地区工业发展的龙头行业。

3.漳州地处海峡西岸的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介于厦门、汕头两大特区的经济结合部,水、陆、空交通便利。近几年来第一产业的产值在全市GDP比重逐年提高,农业依存比例是全省最高的。漳州与台湾同处亚热带,气候条件相近,作物生长节律相同,土壤肥沃,农田条件优越。在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下,现已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基地”。统计资料显示,现在漳州1000多家农字号的外资企业中,有近一半是台商投资项目,实际利用台资20亿多美元,占全省利用农业台资的I/3。福建省台商渔业投资项目和资金的50%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在漳州,而且从近年来台湾地区渔业产业转移和涌入漳州的趋势看,漳州水产品加工业仍然是海峡西岸渔业的投资热点。目前,漳州市的农业台资企业已形成水产、水果、蔬菜、竹木、食用菌、农产品保鲜加工、食品饮料等八大行业,其中鲍鱼、黑木耳、蘑菇、麻竹等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漳州应在与台湾农业合作中,通过台资农业企业的引进,带进资金、技术、设备、品种和市场,与自身丰富的农业资源相结合,提高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水平,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花卉、绿色食品、以竹木为原料的工艺品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同时要高起点地开发海洋产品加工业,把海洋科技开发的重点放在运用生物技术开发各种高档产品,大力开发海洋水产品深加工和保鲜技术、海洋药物、海洋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从而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这对于探讨在经济发达地区实现经济与农业协调发展以及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薛东前,姚士谋,张红.城市群形成演化的背景条件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4).

[2]石正方.厦泉漳城市联盟发展的意义及取向探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5,(3). [3]陈月英,刘云刚.闽东南城市群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1,(3). [4]刘克华,陈仲光.区域管治的新探索:厦泉漳城市联盟规划战略[J].经济地理,2005,(6).

[5]尹晓波,侯机兵.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的定位及发展路径[J].经济地理,2006,(3). [6]刘桂庭.加速区域整合,构建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J].规划师,2004,(4). [7]施永康.构建泉州新一轮跃升平台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8]黄绍臻.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郑长德,钟海燕.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