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力矩分配法及超静结构影响线
【12.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12.2力矩分配法计算无侧移结构】【12.3
无剪力分配法】
【12.4 超静定梁的影响线】【12.5内力包络图】
目的要求
熟练掌握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与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的计算。掌握无剪力分配法的计算,了解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有侧移刚架。了解超静结构影响线的绘制和内力包络图的绘制。
学习内容
转动刚度、分配系数、传递系数的概念及确定。力矩分配法的概念,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无剪力分配法的概念及计算。超静定结构影响线及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包络图的绘制。
12.1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12.1.1.力矩分配法概述
力矩分配法是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的一种实用计算方法,它不需要建立和求解基本方程,可直接得到杆端弯矩。运算简单,计算方法有一定规律,便于掌握,适合受算。
理论基础:位移法;
计算结果:杆端弯矩;
适用范围: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12.1.2 正负号规定
在力矩分配法中对杆端转角、杆端弯矩、固端弯矩的正负号规定与位移法相同,即都假定对杆端顺时针转动为正。作用在结点上的外力偶荷载,约束力矩,也假定顺时针转动为正,而杆端弯矩在结点上表示时逆时针转动为正。
12.1.3 转动刚度S
http://jpkc.lzjtu.edu.cn/jglx/jingpin/chejian/jiben/dianzijiao%27an...2012-2-26第十二章 力矩分配法及超静结构影响线页码,2/8
转动刚度表示杆端对转动的抵抗能力。 在数值上等于使杆端发生单位转动时需在杆端施加的力矩。AB 杆A 端的转动刚度SAB与AB杆的线刚度 i(材料的性质、横截面的形状和尺寸、杆长)及远端支承有关,而与近端支承无关。当远端是不同支承时,等截面杆的转动刚度如下:
12.1.4传递系数C
杆端转动时产生的远端弯矩与近端弯矩的比值。即:远端弯矩可表达为:MBA=CABMAB
等截面直杆的转动刚度和传递系数如下表。
举例12—1
12.2力矩分配法计算无侧移结构
12.2.1 单结点结构在结点集中力偶作用下的计算
如图12-2所示结构,在结点集中力偶m作用下,使结点1转动,从而带动各杆端转动,杆端转动产生的近端弯矩称为分配弯矩,产生的远端弯矩称为传递弯矩。
http://jpkc.lzjtu.edu.cn/jglx/jingpin/chejian/jiben/dianzijiao%27an...2012-2-26第十二章 力矩分配法及超静结构影响线页码,3/8
分配弯矩:
C) (1)
(j=A,B,传递弯矩:
(j=A,B,C) (2)
注意:
(1)结点集中力偶m顺时针为正,产生正的分配弯矩。
(2)分配系数 μ1j 表示1j杆1端承担结点外力偶的比率,它等于该杆1端的转动刚度S1j与交与结点1的各杆转动刚度之和的比值,即:
(3)只有分配弯矩才能向远端传递。
(4)分配弯矩是杆端转动时产生的近端弯矩,传递弯矩是杆端转动时产生的远端弯矩。 举例12—2
12.2.2 单结点结构在跨间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如图12—3所示两跨超静定梁,将整个变形过程分为两步:
图12—3
http://jpkc.lzjtu.edu.cn/jglx/jingpin/chejian/jiben/dianzijiao%27an...2012-2-26第十二章 力矩分配法及超静结构影响线页码,4/8
第一步,在刚结点处加刚臂,阻止结点转动,将连续梁分解为两根单跨超静定梁,求出各杆端的固端弯矩。结点B各杆端固端弯矩之和为附加刚臂中的约束力矩,称为结点不平衡力矩MB。
第二步,去掉联系,相当于在结点B加上负的不平衡力矩MB,并将它分给各个杆端及传递到远端。
叠加以上两步的杆端弯矩,得到最后杆端弯矩。举例12—3 举例12—4
12.2.3 多结点无侧移结构的计算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多结点的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只要逐次放松每一个结点,应用单结点的基本运算,就可逐步渐近求出杆端弯矩。以图12-4所示连续梁为例加以说明。
(1)加刚臂,锁住刚结点,将体系化成一组单跨超静定梁,计算各杆固端弯矩m,由结点力矩平衡求刚臂内的约束力矩(称为结点的不平衡力矩),如图b,图b与原结构的差别是:
在受力上,结点B、C上多了不平衡力矩MB、MC;在变形上结点B、C不能转动。
(2)为了取消结点B的刚臂,放松结点B(结点C仍锁住),在结点B加上(-MB),如
http://jpkc.lzjtu.edu.cn/jglx/jingpin/chejian/jiben/dianzijiao%27an...2012-2-26第十二章 力矩分配法及超静结构影响线页码,5/8
图c,此时ABC部分只有一个角位移,并且受结点集中力偶作用,可按基本运算进行力矩分配和传递。结点B处于暂时的平衡。此时C点的不平衡力矩是MC+ M传 。
(3)为了取消结点C的刚臂,放松结点C,在结点C加上(-(MC+ M传)),如图d,为了使BCD部分只有一个角位移,结点B再锁住,按基本运算进行力矩分配和传递。结点C处于暂时的平衡。
(4)传递弯矩的到来,又打破了B点的平衡,B点又有了新的约束力矩M传,重复(2)、(3)两步,经多次循环后各结点的约束力矩都趋于零,恢复到了原结构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状态。一般2~3个循环就可获得足够的精度。
(5)叠加:最后杆端弯矩: M=∑M分配+∑M传递+MF
举例12—5
注意:
①多结点结构的力矩分配法得到的是渐近解。
②首先从结点不平衡力矩较大的结点开始,以加速收敛。
③不能同时放松相邻的结点(因为两相邻结点同时放松时,它们之间的杆的转动刚度和传递系数定不出来);但是,可以同时放松所有不相邻的结点,这样可以加速收敛。
④每次要将结点不平衡力矩变号分配。
⑤结点i的不平衡力矩Mi 等于附加刚臂上的约束力矩,可由结点平衡求得。连续梁例举例12—6 无侧移刚架例举例12—7
12.3无剪力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适用于解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不能直接用于有侧移刚架。但对有些特殊的有侧移刚架,可以用与力矩分配法类似的无剪力分配法进行计算。 12.3.1 无剪力分配法的使用条件
结构中除了两端无相对线位移的杆(无侧移杆)外,其余的杆均为剪力静定杆。如果杆
http://jpkc.lzjtu.edu.cn/jglx/jingpin/chejian/jiben/dianzijiao%27an...2012-2-26第十二章 力矩分配法及超静结构影响线页码,6/8
件两端线位移平行并且不于轴线垂直,则该杆为两端无相对线位移的杆。如图12—5(a)中EC、CF、DB杆均为无侧移杆。
剪力静定杆指的是剪力可由投影平衡条件求出来的杆。如图12-5(a)中AB、BC杆均为剪力静定杆。两端无相对线位移的杆转动刚度、传递系数和固端弯矩确定,前面已经讨论过,下面讨论剪力静定杆的转动刚度、传递系数和固端弯矩确定。12.3.2 剪力静定杆的固端弯矩计算
先由投影平衡条件求出杆端剪力,再将杆端剪力看作杆端荷载加在杆端,按该端滑动,另一端固定的单跨梁计算固端弯矩。如图12—5(b)(c)所示。12.3.3 剪力静定杆的转动刚度
转动刚度:S=i,传递系数:C=-1。推导过程举例12—8 分析举例举例12—9 分析举例举例12—10
12.4 超静定梁的影响线
超静定梁的影响线也有两种作法,一种是静力法,用力法(或位移法或力矩分配法)直接求出影响线系数的方法;一种是机动法,利用超静定梁影响线与挠度图之间的比拟关系作出影响线。本节着重介绍用机动法作连续梁影响线。 12.4.1 机动法作影响线的原理
机动法作影响线的原理可由功的互等定理推出 举例12—11
http://jpkc.lzjtu.edu.cn/jglx/jingpin/chejian/jiben/dianzijiao%27an...2012-2-26第十二章 力矩分配法及超静结构影响线
12.4.2 用机动法作超静定梁的影响线的步骤
(1)撤去与所求量值S相应的约束,并代以未知力S;
页码,7/8
(2)使所得体系沿S的正方向发生相应的单位虚位移,作出荷载作用点的挠度图δP1图,即为S影响线。横坐标以上图形为正,横坐标以下图形为负。
静定梁的影响线对应于几何可变体系的虚位移图,因而是折线;超静定梁的影响线对应于几何不变体系的虚位移图,因而是曲线。
连续梁影响线 举例12—12 举例 12—13
12.5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
12.5.1 可移动均布活载的最不利布置
绘出该量值的影响线,由公式S=∑qω可知,在对应影响线的所有正号部分布满均布活载,所有负号部分不布置时,该量值产生最大值;反之,在对应影响线的所有负号部分布满均布活载,所有正号部分不布置时,该量值产生最小值。举例12—14 下图给出了几个量值的最不利活载布置。
求跨中截面正弯矩时最不利活载布置:本跨布置活荷载,向两边每隔一跨布置活荷载。
求支座截面负弯矩及支座反力时最不利荷载布置:支座相邻两跨布置活荷载,向两边每隔一
http://jpkc.lzjtu.edu.cn/jglx/jingpin/chejian/jiben/dianzijiao%27an...2012-2-26跨布置活荷载。
12.5.2 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
求在恒载及活载共同作用下,连续梁各截面可能产生的最大内力和最小内力。 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具体作法如下:
(1)把连续梁的每一跨分为若干等分,取等分点为计算截面。 (2)全梁布满恒载,绘制M恒。
(3)逐个的单独一跨布满活载,绘制各M活图。
(4)求出各计算截面的Mmax 和Mmin。 任意截面K的最大弯矩和最小弯矩按下式计算:(5)将各截面的Mmax值用曲线联结起来,将各截面的Mmin值用曲线联结起来,这两条曲线即形成弯矩包络图或弯矩范围图。
举例 12—15
返回目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