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我国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时间:2024-04-20 来源:乌哈旅游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

成果展示

项目名称我国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以河南林州市合涧县为个案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 实证创新基金项目

我国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急需整合

“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整合研究”课题小组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期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社会问题不断突显的时期。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当下,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进入学校的适龄儿童数有所下降,但专业教师和教学资源又存在较严重的缺乏状况,这样的教育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都值得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立足于河南林州市合涧镇,联系山东德州市陵县的教育改革情况,将实证分析和当下教育的真实状况相结合,提出进行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整合的可行方法和有力措施。

关键词:农村 基础教育 资源整合 河南林州市合涧镇

一、 导论

农村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推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加之国家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及就学问题的关注,大量随父母外出的农村适龄儿童的就学受教育问题得到了妥善地解决,然而在政策颁布的同时,农村现阶段的小学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短缺造成了教学条件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其关键原因是教育资源的管理体制滞后。如何使教育管理体制得以创新,科学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使之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是当前农村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是关键。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有限的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现有农村乡镇学校分布散、数量多、生源少、容纳率低。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和山区学校尤为突出,年级不少,班级不少,学生数却很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全市有限的教师、校舍等资源过于分散使用,难以形成规模办学效益。

一是学校布局分散,师资浪费严重。有的农村教学点,只有二三名学生,同样要占用教 

本文作者王明敏、郭庆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06级学生

师,全市学生不足20人的学校70多所,就占用教师150名。按一般学校正规班级计算,这70多所学校只需要70多名教师即可,浪费教师70多名。如河南省林州市合涧镇路家岭小学共15名学生,5个年级,3个复合班,3名教师;石板沟小学共4名学生,1名教师;任村镇石柱学校12名学生,5个年级,2名教师。这类学校虽然解决了学生就近入学问题,但因规模太小,基础太薄弱,不仅投入成本高,师资浪费严重,而且实施、管理等内部结构难以优化,只能低水平维持。

二是学生生源锐减,校舍浪费严重。调查中发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人口出生率降低,学龄人口减少,学生生源少,学校校舍浪费严重。如合涧镇的八达小学是2005年财政扶贫项目建设的学校,新建的小学非常漂亮,共16间校舍,但只有4个班级,22名学生,4个教师;茶店乡李家庄学校和小碾学校距离700米,李家庄学校现有30间房子、63名学生、6个班级(学前班,1-5年级,没有6年级)、8名教师,小碾学校现有三层楼校舍一座(共30间房)、76名学生、5个班级(1-5年级,没有6年级)、6名教师,两所学校校舍都绰绰有余,如果把两所学校合并成一所,就可节省出一所学校的校舍资源,但是现在两所学校还是各自为政。

2.农村小学竞争力弱,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素质难以提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农村小学都是一名教师包班教学,一师多用。如合涧镇道棚庵小学,34名学生,3个班级都是复合班,2、3年级是一个班共9名学生(3名二年级,6名三年级),一名教师既讲二年级的又讲三年级的,既讲语文又讲数学,1、5年级是同一个班(一年级5名,五年级6名),六年级和学前班是一个班。由于学校生源少、规模小,教师教学没激情,学生学习没激情。教师辛辛苦苦备了一堂课,面对台下寥寥无几的几个学生,讲课讲得没劲;学生数量少,形不成明争暗赛的局面,各种文体活动也开展不起来,学得也没劲。学生没有竞争力,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3.农村办学条件差,内部设施不到位,学生得不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农村部分学校规模太小,教学设施不配套,比如音体美器材缺口很大;教师也短缺,不配套,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有些偏远山区学校由于没有音体美教师,上音乐课时就给学生放光盘,学生跟着学,以此来代替音乐课。现在小学三年级以上要求开设英语,但只有一名包班教师既教英语又教数学,其他课程也没有开设。有限的资源如师资、图书、仪器、经费等没有得到集中使用,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教学设备也无法更新,资源的使用效益也无法提高。

4.教师老化、青黄不接。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大多数是民办教师转正,正式师范校毕业的科班生分配到农村任教的很少,致使教师队伍学历不高,接受新的教育法教差,教学方法陈旧、远程教育设施应用难度教大,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据统计全市农村学校50周岁以上的教师1478人,占全市农村学校中小学教师的30%,这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现有本科学历462人,占教师总数量的7%,大专学历2653人,占40%,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3524人,占53%。从教师上看,从数字上看,较为可观,实际上,小学教师中专、高中以下学历的很多,大部分是民师转正教师通过函授进修取得的学历。据反映,50多岁的民办教师,他们对教学工作虽然兢兢业业,但是确实力不从心,资源整合后可以担任生活老师职务,负责后勤,压力也小。学历结构不合理,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障。近几年来,农村教师几乎有补充新老师,教师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师资后劲不足。

5.教育整体投资不足与资源浪费的矛盾突出。因为学校布局分散,一方面有的学校校舍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有的学校却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来改造、维修校舍。调查中,另一种声音道出了办学的难处:“好学校不用愁,一心一意抓教学;校舍维修没人管,这类学校真难办。”一方面是投资不足,一方面是校舍资源浪费,农民对此意见很大。

三、出现问题的原因

从上述详细资料来着重分析以下几点: (一)教师队伍亟待优化

1.从教师年龄结构来看,基本都集中于45—60年龄阶层,年龄断层问题已不容忽视。带着对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的思考,我们调研组深入农村内部,走访了30多户家庭,对教师不同年龄段反映出来的教学问题和难题有了大致思路。根据家长反映,教师年龄比较大,虽然有资历比较深,教学经验相当丰富的老教师,但其整体水平远远不能够满足家长的需求和期望。由于教师年龄偏大和包班制度的不合理,老教师对于繁重的课程早已力不从心,仅仅是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与城里的差距已完全暴露,再加上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自然、社会、劳动、美术、音乐和体育,其综合评定成绩已与县里正规小学拉开了相当大的差距,更别谈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了。

2.从各校实施的教育模式来看,包班制教学已经早已不适用现在小学课程的教育了。虽然国家很早就在全国推广九年制义务教育,并且在全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毕竟条件有限,过去的小学课程尽管也开展了一些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课程,但是其教育重点还是语文、数学这两门主干学科,关于其他附科,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学采取开卷考试,教师严重缺乏、资金不到位以及政策的不倾斜等等现象阻碍了农村小学的办学进程和质量,所以在农村,这些课程根本不开展,仅仅是语文、数学就已经无法与县里小学相提并论。而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优惠政策的实施,农村的家长也开始清楚地认识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镇政府也根据农民的要求引进了一部分人才,但是由于农村布局分散、布点教多,分配到每个学校的教师数量就少,学校领导也是逼于无奈,只能让老师尽量“全能”地教学生,甚至有些老教师还担任体育老师。此种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根本不能保证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3.从教师的学历来看,该校教师队伍大多数是民办教师转正,正式师范校毕业的科班生分配到农村任教的很少,致使教师队伍学历不高,接受新的教育法较差,教学方法陈旧、应用远程教育设施难度教大,直接制约和影响着该校教育质量。如今,英语已经走进了小学教学大纲,三年级就已经要系统地学习英语课程,英语对现代人才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而教师队伍中基本上没有科班出身的,其英语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4.从教师的工资成分来看,教师工资的高低主要还是与工龄划等号,虽然还有额外补贴和奖金,但是乡镇财政划拨到每一位教师的资金仍然很少,起不到应有的鼓励竞争的效果。据调查,本乡镇为了形成竞争机制,采取教师工资发放13个月每个学期扣500的方法,用扣来的钱奖励那些教学积极性高、教学成果显著、表现优秀的教师,此措施在实施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全县各个小学得到了推广,但是该项举措由于造成了现在基本上还是按照全学区、全校的整体水平来考核的现状,根本无法严格按照政策要求来对每一个老师的教学质量作一个全面的评估与考察。

5.从教师的分配来看,农村支教、大学生支教等一系列举措实际收效为空白,每年上级虽然都会分配过一些支教教师,但是教师实际很希望支援农村教育的高素质教师很少,大部分托关系,走后门,最后还是被分配在了市直小学或者离市区很近的乡镇小学,根本实现不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且每年分配到林州的教师人数有限,零零散散的教师根本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大学生支教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给政府管理带来困难,一部分大学生的态度首先就有问题,谈何支教;一部分大学生灌输的思想很先进,教育方法也很得当,家长学生受益很多,但是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它带来的负面效果要大于正面效果,往往是大学生走后,大量的学生就开始往市区转移,因为他们从大学生那里深刻了解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落后,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另一部分大学生把教师的课程安排打乱,不仅没有帮助教学,反而影响了授课进度。 (二)家长思想急需更新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家长的性别比出现的巨大的悬殊,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农民工外流,特别是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因现代的机械耕作大大地解放了劳动力,青壮年的外流已成为农村现阶段教育滑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且现阶段的农村人口素质较低,大多只是初中学历,而且知识结构老旧,无法跟得上现阶段教育的步伐。因此家庭教育跟不上是农村教育的一大弊病。虽然现阶段家长尊师重教,但一般都是盲从,无法真正意义上了解教育以及知识的重要性,而且选择学校都带有自主性,一般只注重的是眼前利益,不考虑孩子的意见,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流向于市级的私立民办学校,由于孩子的自律性自立性差,很多都沉迷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迷失前途,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

另外一些仍留在乡村小学或者教学点就学的学生的家长认为经济问题仍是农村学生不进入市级小学的主要因素,考虑到家庭的实际收入,无法让孩子享受更优越的教育教学环境。另外家长基于农村教育中教师素质较低的问题,对出身正规科班的教师的需求很大,对现阶段的农村教育环境有很多迫切的要求,特别是现阶段小学的英语教育。在孩子的独立生活上,家长对于孩子的自立不是太担心,认为在生活老师的帮助下,孩子能在寄宿制环境中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基于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减少学校数量,扩大学校规模,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现在农村教育的教育资源分散,教学点不集中;并且分散的教学点使得教学资源极端的分散,而且质量良莠不齐;教师多数非正规科班出身,都是通过教学过程进修学位。因而吸收新的科班教师,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集中教学点的优势,剔除落后于时代的教育方式是教育资源整合的主要策略之一。

(三)教育经费短缺,各层政府对义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林州的教育经费基本是靠国家拨款,例如05年的D级危房改造,全部依靠国家拨款才完成了对危房的改造,师资力量改善的资金大部分还需要中央的投入。要知道,农村基础教育的彻底改善需要强大的财政投入,仅仅依靠县、乡级层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市政府下达了近五年内要整合教育资源的文件,但是没有可靠的资金保障制度是无法顺利实现的。

四、解决措施

经过不同角度的采访和调研,我们认为林州市教育资源的整合确实很紧迫。人口出生率和在校生逐年下降,势必造成教育战线拉的过长,点多面广,浪费教育资源,集中优势也不能很好的发挥。同样,我们小组在山东省德州市陵县调查时也发现了诸多于林州的情况,基础教育资源整合已经是大势所趋。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只有推进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科学配置,合理优化布局,集中打造优质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然而,一句简单的教育资源整合需要涉及的面却很广,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磨合,此时,更需要人民政府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石,用“甩开袖子干革命”的精神贯穿我们整合的始末:要按照上级教育资文件要求,坚持做到“五个有利于”,既有利于提高“普九”成果,有利于少年儿童就近入学,有利于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有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施,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规模效益,以加强中心学校、区域性中心小学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重点,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逐步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明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更多的还是要依靠我们人民政府去实践、去探索,以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

则,做到“五结合,五坚持”。“五结合”即:与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相结合;与逐步建立完善乡镇中心学校和寄宿制学校体系相结合,使中心小学成为辐射附近学校的区域性师资培训中心、教学研究中心、教学管理中心、教学实验中心、电教信息中心;与发展幼儿教育、农民职业教育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五坚持”即:坚持依据生源定留社的原则;坚持依照地理位置合理设点的原则;坚持因地致宜,集中建校的原则;坚持政府依法确定和公布校点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既要防止中小学布局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又要防止过急、过快、过度调整出现新的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做到上述几点,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携手共创,更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政府加大力量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园,这个过程需要社会的精英献计献策,需要领导干部把握方向,需要群众有效地表达思想和需求,更需要我们在校大学生参与到政策的讨论中来,所以肩负着国家的使命,我们综合分析了以下几点,希望能为国家贡献力量。 (一)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体制与投资体制

适应财税体制改革的新情况,2000年国家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明确了新体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对于改变基础教育管理权限和经费分担责任层层下放,农村学校经费难以保证的状况,提供了制度的保障。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形成体制实现的制度模式,从全国范围而言,最终应该制定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投资法规。

05年林州市部分乡镇的部分小学完成了对D级教学楼的改造和翻新,国家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的工作完成的是相当出色的,但是如何提高师资水平,如何有法律来保障,需要政府实际调研,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确定不同地区教育经费的生均成本。对条件具备地区放宽政策,给予更多便利条件,让其先搞起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同时像条件不具备的乡镇,要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如林州市合涧镇,让其分阶段进行改造、整合,但是资金的困难仍然存在,如何保证这方面资金安全投入,需要政府下大力气完成投资方面的法制。采取应急措施,缓解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困难,一方面下决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真正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第一要务”,把农村发展摆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下决心压缩行政性开支和生产性建设中的决策成本浪费,因此完善国家预算审核程序和投资决策程序,就有可能把一部分经费用于教育主要是农村教育,把对农村教育的转移交付的水平提高到基本弥补税费改革后的缺口。另一方面在近几年内把国债的一部分用于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缓解近期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的困难,现在许多地方政府用国债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有些“标志性工程”标准过高,经济效益并不高,不必要地加大城乡差距,如果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大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将产生更大的作用。因此,在现有的财政收支框架内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可能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而这方面所需的投入比之大型工程项目和城市标志性工程的投入要少得多,它所产生的作用和效益则是长久和深远的。

教师培训等毫无效率的培训模式需要彻底改善,首先需要对各学校的校领导、主任等负责人进行思想的培训,关键是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与市区教师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要把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案,新的管理体制带到学校,给学校注入新鲜的血液才是真正的教学之道;其次,教师培训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这需要建立在教学评估制度和奖罚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需要各乡镇教育负责人落实到位;第三,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学校须有一定的规模,各项设施、资源配置齐全,方便市区骨干、优秀教师到乡镇小学交流、讲学,同时,更方便了组织乡镇教师到市区质量高的小学听课、观摩。建寄宿制小学,实现规模办校,创造规模效益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最后,政府迫切需要引进一批新的高素质教师,林州市近五年已经没有引进过新教师,问题不解决,师资力量仍

然不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中央与省级政府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燃眉之急

在实施步骤上,可以在办学非常分散的多山省区,由国家在乡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学生免交杂费、书本费以及住宿费和伙食费,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能保证接受义务教育。这对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初步实现小康的政府财政而言,适当向贫困地区实行倾斜是有可能做到的。

(三)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逐步缩小城乡知识差距

城乡知识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现在的问题是首先不要继续拉大这种差距,然后逐步创造条件力求缩小差距。跨地区的城乡差距有待于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而现在需要努力的首先是在一个县域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借鉴了一些成功地区的经验,现在有可能做到的首先是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给每一所学校,农村“示范性学校”的建设既要有适当的超前性,更应有现实的可效仿性,即公平竞争性,而且政府的教育经费不应只集中在个别学校,人为地制造不公平竞争的局面,就现阶段而言,政府的重点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更多地关注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的建设,对于那些条件好的拥有相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可以适当放宽政策,让他们增强自动造血功能。其次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制度,可以先从年轻教师做起,即规定城市年轻教师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才能晋升职务或职称,还可以规定高中等院校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要先到农村学校任教。于此相适应,应实行在一个城市和县城范围内城乡教师工资标准统一(包括地方补贴),以便于城乡教师流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提高工资待遇,并实行计入退休工资内的政策,通过此种途径可以逐步改变农村教师素质低下的状况,为提高农村教育的总体水平提供基本条件。此外,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的学校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校长、教师之间的交流任职,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对农村学校、同时对城市学校都会有帮助。

在城乡学校、教师以及东部、中部与西部的交流方面,不仅是教育资源合理使用的体现,而且从现代化的进程而言,应该看作是现代教育与现代文明的传播过程,因为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校舍和教学设施的建设,更需要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传播与实施,因此,人员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可以在中央现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基础上,扩大其范围,适当提高人员服务期的待遇,让各类高校的毕业生到平困地区的农村学校服务1-2年,除了从事教育工作外,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培训教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因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 (四)共同推进农村教育创新

处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即将发生历史性的巨变,农村教育也必将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的过程。我国长期形成的农村教育传统与教育经验基本上是适应小农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而现在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农村教育的对象、功能、机构和体系都将需要一场彻底的调整和变革,尤其需要有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教育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时代使命,需要几代人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

要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来探索不同地区的新思路、新模式。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尤其是“公司加农户”“贸工农”以及各种专业经营、规模经营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农村教育将扩展其内涵,不仅要增加农业生产与农业教育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生产走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还需要适应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培养和培训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并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弄产业提供多种教育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区,各种教育机构应该逐步成为当地地区文化传播和

新科技扩散的中心,从而能够带动地区现代化发展。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也将赋予农村教育新的任务和要求,集中体现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势必会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答。当前,尤其是对农村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不仅要统筹规划使乡村中小学的布点集中、新校舍建设加快与危房改造尽快实现,而且还要规划未来新城镇建设中的学校布局,使学校建设与社区建设相协调,也要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农村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规格上要着眼于造就一代具有现代精神的新农民,即促进人的现代化,为改变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现代化协调发展准备人力资源。

教育信息化在推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包括中小学的“校校通”工程,最好能通过政府拨款、城市支援、银行贷款和社会捐助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逐步增加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且不断探索与丰富适合农村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把重点放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意识,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接受现代文明,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扩展视野,促进人的现代化,进而推进教育现代化。

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整合需要一段时间,不仅政府要付出很多努力,而且家长要转变观念,改变旧式的教育方法,不断汲取新的信息和接受新的思想,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死死盯住成绩不放,孩子的综合教育,孩子的道德素养,孩子的理想信念等等都需要家长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灌输于孩子,由于家长的知识水平有限和获取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优质教育也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阻力,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家长要理解孩子,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并时刻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和谐、健康和美满的家庭中长大;另一方面,家长要时刻与教师保持联系,建立良好的老师——家长沟通机制。

作为学生,更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贯穿于学习始末,在教学条件还未得到改善之前,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讲课内容的枯燥和课外活动的缺乏并不能成为拒绝学习和讨厌学习的理由,时刻勉励自己,督促自己,才能成就更美好的明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