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体育旅游课程作为地方院校体育专业课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旅游课程作为地方院校体育专业课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3-08-26 来源:乌哈旅游


体育旅游课程作为地方院校体育专业课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体育旅游课程作为地方院校体育专业课的可行性问题,目的在于提高地方院校体育旅游专业课程设计水平,以培养符合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具体而言,本研究问题可分为以下三大方面:1.体育旅游课程对地方院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分析;2.体育旅游课程设计理念;3.体育旅游课程的培养目标分析。

【关键词】体育旅游;课程;能力本位

一、体育旅游课程对地方院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分析

1.职业素质要求

①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职业必备的前提,而对于教师来说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讲授体育旅游课程的教师是一种敬业精神才能为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对旅游要有深刻的研究,才能有效的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讲授出有关体育旅游课程的特征,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旅游理论知识,为学生传递知识就会带来一定的障碍。

②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旅游产品和服务是一种“商品化了的文化”,旅游业是一种具有较强文化性的产业,旅游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这就要求体育旅游课程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具体包括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首先,体育旅游课程的专业教师要有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即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风趣的谈吐、准确的表达;其次,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一方面,旅游行业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几乎是无所不包;体育旅游课程的专业教师的知识面宽了,能提升学生们对体育旅游内容的学习。

二、地方院校体育旅游课程设计理念

1.能力本位理念的实施要点。所谓能力本位理念,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以此来进行课堂设计。要达到这一点,需要做到以下两方面:第一方面以体育旅游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课堂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实践能力本位,以岗位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包括胜任体育旅游职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第二方面课程内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其他旅游理论为辅助,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为度。

2.体育旅游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体育旅游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应保持在对开,体育旅游基础理论课程明确了旅游和体育项目相结合的基础理论知识,即为体育旅游技能课程提供知识和理论支撑,服务于岗位技能训练。所

有理论课程、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围绕技能的提高,明确各课程中各个章节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把握重点、难点问题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素养问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导游业务;体育旅游项目的基本操作;景区景点的讲解与服务业务,并且掌握客户的消费心理。

3.注重有关体育旅游隐性课程的作用。隐性课程属于非制定课程,通常是地方院校教育所具有的潜在功能。在体育旅游岗位所需要的各项能力中,有些能力就是通过非课堂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尤其是对学生培养技能能力、社会能力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岗位意识和岗位习惯的养成是岗位教育的灵魂,并指出了岗位中教育的若干特殊性。隐性课程是通过对体育旅游课程的综合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科学组织以及顶岗实习时熏陶实现的,所以,许多素质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非课程教育培养出来的。尤其是岗位意识和岗位习惯的培养不可或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占主导的地位。

三、地方院校体育旅游课程的培养目标分析

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准确把握体育旅游教学内容特点的前提和基础。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本身主要由层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两个子系统组成。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如下特点:①人才层次的外延性;②知识、能力的专业性;③人才类型的技术性;④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因此,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旅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体育旅游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水平及信息管理操作技能的能在各类有关体育项目旅游企业中从事管理和具体业务工作的高层次、技术型、复合型人才。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强调应用型即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在未来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第二是拓展知识面,培育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岗位工作中去,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能力迁移;第三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的基本原则。

地方院校体育旅游课程是一个新兴的课程,前沿性较强,其培养的体育旅游人才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华,葛静宜.高职旅游教育模式构建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33-35.

[2]马育倩,张峰。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3):93-96.

[3]连彬.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研究[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5(3):30-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