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端庄杂流丽 刚健含婀娜

端庄杂流丽 刚健含婀娜

时间:2021-06-14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端庄杂流丽 刚健含婀娜

作者:陈鑫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

摘 要:提及秦小篆,一般我们会想到《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典型的且具代表性的秦篆作品,它们留给书者的印象往往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本身皆是为实施国家制度应运而生的产物,利用静穆、匀整的刻石书法以达到宣扬国家政权统一且庄严之目的。除此极具规范的秦篆作品外,较为独特的还有一种小篆样式,即秦权量诏版。权量诏版上的文字,明显较刻石上的篆书书写随意且水平相对低劣,两种篆书风格的出现,表明秦代政策制度实施下存在着差异。从秦篆风格审美的角度看,刻石书法富有静穆端庄之美,诏版书法则极具意外天成之美,前者端庄中尽显流丽之姿,后者刚健中不失婀娜之态,体现出秦代小篆书法的“两极”风格意趣。

关键词:秦小篆;刻石;权量诏版;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75-02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中国,建立起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秦王朝。秦王朝建立之后,始皇在当年便诏令天下:“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社会上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书同文字”是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为了和以前的文字加以区别,习惯上将秦篆称为小篆。而作为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即在标准的度量衡器上,加刻一道诏书,颁行全国作为统一的标准。这种诏书有的直接刻在权量上,有的则是刻在铜板上,再将铜版嵌在权量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秦诏版”。这两种政策的颁布实施,不仅为促进统一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又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有关秦篆书法的实物资料。

这些实物资料,给我们展示了秦代篆书风格的两大类型。一类是极其静穆端莊之美的秦刻石小篆;另一类是随意天成极具意外之美的权量诏版。前者是经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改造,是象征国家统一而成为天下人共同遵用的小篆书体。据《史记》载,李斯曾多次陪秦始皇出巡,每到一地,即遵始皇之命作銘书写刻石,以宣扬秦的功德,炫耀皇帝的圣威。先后有始皇二十八年《峄山》、《泰山》、《琅邪台》,始皇二十九年《之罘》、《东观》,始皇三十二年《碣石》,始皇三十七年《会稽》等刻石问世。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石刻皆已毁损,今所存者,有徐铉摹本《峄山刻石》、明安国旧藏本《泰山刻石》及“二十九字本”、明拓本《琅琊台刻石》、宋汝帖十三字《之罘刻石》、摹刻本《会稽刻石》数种。我们从传世《琅邪台刻石》的残文十三行拓本来看,石残泐颇为严重,但字形笔势依然绰约可辨,古今学者均以为秦刻诸石拓本存者,此最为可信。此石横画均呈弧曲状态,其下垂及斜曲之笔,亦皆圆畅流美,自然生动。用笔则沉实雄媚、婉转郁拔,气象高古而宏大。通观全篇,无一笔板滞僵直,无一字形排叠刻意。袁昂《古今书评》称“李斯书世为冠盖,不易施平”,冠、盖均能以斜为正,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正而侧斜,颇可用来形容《琅邪刻石》的字形风格,同时,还隐含李斯书法如同公侯冠盖,为世所尊崇,不可改易之意。由此可了解到李斯所写这些小篆作品不仅字之构造统一,而且书法风格规整端莊至极,具体表现在笔画圆匀一律,结体对称均等,章法整齐无松懈,体态呈纵势长方形,笔画圆转弧曲,力度内凝,一副肃穆莊严的面孔。而其中最具这一特征的要数《峄山刻石》,点画凝练而无一笔稍懈,整体给人以威严肃穆之感,可谓“精神奕烨”(孙承泽《庚子销夏记》)。这种极端风格的形成,是基于莊重用途的需要而出现的,是书体演进过程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秦王朝为强化中央集权统治威严气象的时代文化反映。秦刻石的小篆书法,无论其点画用笔、结体布局皆均称规整至极,全篇看来,蔚为肃穆的形象,堪称秦篆法度的最高度体现。这是理性表现的最高境界,是着意经营之美的最高典范。它既体现着秦始皇至高无上的权力意志,又体现着李斯等上层士大夫书法的最高艺术水准。

而作为民间广泛使用的权、量器物上所刻的诏版书法,出自众多下层一般善书善刻者之手,他们有一定的书法素养,但因平日应付生活实用,并不着意讲究文字的规范性,因此在诏铭上则是随手刻划,往往不计工拙。有的诏铭甚至草率至极,不成字形,风格大都不尽一致,字亦不尽为标准的小篆,时而可见六国文字遗迹和隶书的影响,可想见当时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政策的推广与普及情形了。

在众多的诏铭中,风格虽不近相同,但从一些实物来看不时有“无意于佳乃佳”的风格意趣体现。对于当时这些权量诏铭只是作为实用性应运而生的,在今天看来却为我们研究秦代篆书书法风格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研究资料,艺术价值颇高。像其中的秦权诏版《始皇诏二十斤铜权》,作于始皇二十六年。此权诏铭刻制工美,匠人运刀如使笔,斩斫快意,准确从容,不乏名家风范。至于线条时或散断、直折,系刻制工艺的影响,不能用以解说当时文字真实的书写状态。而这件作品是秦权诏铭中最为接近小篆规范的代表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新体小篆的普及情形。风格较为类似的秦权诏铭还有《始皇诏十六斤铜权》A,此件作品虽显有些潦草,但其刀法的娴熟,线条的圆劲秀美,使作品仍然保持了较佳的艺术品质。另外还有一些像《始皇诏十六斤铜权》B,《始皇诏五斤铜权》A、B,《始皇诏十二斤铁权》等风格契刻就相对的简率潦草一些,线条生涩笨拙,肥瘦变易明显,字形参差不齐,且多误作及漏刻,表明作者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书写训练。极尽如此,但其中不乏一些诏铭体势开阔,拙朴而生动自然之作。形制体势的变异,再加之书者的随意而为,致使我们对如何理解篆法与继承出新的问题上,颇具启发意义。除秦权诏铭外,像《始皇诏铜方升》、《始皇诏铜椭量》、《两诏铜椭量》、《始皇诏陶量》等秦量诏铭作品,字体均为标准小篆,只是在个别字中,一些还或多或少带有古体籀文及隶势的变化,或是出现缺笔、借笔共画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作者的文化素养及其书写习惯不无关系。这种于不经意的契刻中流露的古书风韵神情,只会出现在有着长期书写训练与积累的秦人作品中,它将使我们看到跨越秦统一的秦人自身是如何书写新体小篆的真实情景,可以说,这也是与秦刻石书家作品有所区别的另一种秦代小篆书法的作品系统。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秦代篆书的两种书法风格是在秦始皇实施统一政策的过程中同时出现的,虽说都属于篆书通用字体,一种类型偏向官方正体使用,为了记功颂德,而宣扬天下,因此不免要让李斯这样的士大夫阶层书家去负责行使推广。然而这一政策的实施总需要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系列的延进过程,需要逐步把民间以往对字体的认识删改、消融。由此可想,在短暂的秦王朝统治中,这种“书同文”的小篆字体是很难完全深入民间而变为惟一正统的书体样式。而像秦权量诏铭这类作品正是流行在民间而广泛被实用的风格类型。只所以它们的风格不近相同,主要在于民间一般书者的文化素养及其书写观念有别,是对小篆书体没有经过正统训练过程的结果。笔者认为任何一个时代,它所推行的思想政策,在实践过程中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绝对的统一。正如一个人的思想与行动一样,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达成一致的,而这种一致的达成还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地协调、深入。何况是在短暂的秦王朝,也不免会出现一些风格类别上的差异。当然,在秦代篆书书法资料中,还存在着大量与此两种类别不同的风格样式,例如秦瓦当、秦刑徒墓志、砖文、陶文等。只所以没有把它们列在这里加以分类,是考虑到它们不只是在秦篆系统中存在,而且书刻大都潦草不堪,没有统一的标准样式,也有待进一步勘察分类。因此,把秦代篆书分为秦刻石小篆和秦权量诏铭两种风格类别,一是鉴于在实用基础上的不同;另外从书法艺术审美风格角度上来说,前者作为一种正体文字,在作品刻制过程中相对带有一些刻意成分,莊重规范之美是必然的要求;后者多为民间通用字体类型,在刻制中也就没有过多的规范性及严格要求,随意为之,进而也就展现出了自然天成的意外之美。可以说,这两类风格作品的存在,标志着秦代小篆书法的两极风格意趣,具有很好的艺术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著.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 [2]丛文俊著.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徐利明著.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4]王镇远著.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5]赵宏著.篆书津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