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夫之的元气学说 ——“气者理之依”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夫之特别推崇张载,着重阐发了张载的“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作为物质实体的“气”范畴,进行了哲学意义的规定,进而把朱熹的“理本气末”的观点扶正过来,对理气关系问题作了明确的唯物主义解释。 首先,王夫之把元气本体论思想发挥得相当完善,他明确地提出宇宙是由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他看来。客观世界的物质始基是“气”或称“阴阳二气”,它充满整个自然界,从浩浩的天空,到无垠的大地,都为“气”所弥漫。太虚(即空间)是物质(气)的存在形式,这表明了世界的物质(气)统一性。 王夫之又指出:由于气的变化有“隐”有“显”。“显”有形象,人们承认它存在,“隐”则无形,人们就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正是针对佛老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他说:“视之而见,听之而闻,则谓之有;目穷于视,耳穷于听,则谓之无;功效可居,则谓之实,顽然寂静,则谓之虚。故老氏以两间(天地)为橐 签(风箱),释氏 以法界(万有)为梦幻。知有之有而不知无之有,知虚之虚而不知虚之实,因谓不可居而有为妄。”(《张子正蒙注・乾称下》)老子主张“虚无”的“道”产生天地万物,佛学认为万有的大千世界是虚空。他们的错误在于:认 为“虚”、“空”为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 其次,王夫之不仅论证客观世界的物质(气)统一性,而且论证“气”是具有永恒性的。他说:人物之生,是始于阴阳二气矛盾运动的产物;人物之死,是阴阳二气又反归于太虚,回到“ 之本体”。就人物来说,有生有死,就“气”来说,是没有生死。他在批判”生灭”论时指出:“(气)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的观点,这已经是物质(气)不灭的理论,在当时是很值得重视的唯物主义光辉命题。 第三、王夫之鉴于宋明理学家对于唯物主义元气论的歪曲和唯物主义元气论本身未摆脱“原始物质”观念的局限。他进一步运用“诚”、“实”、“有”等概念,并给以新规定,试图从哲学意义上更高地概括物质世界的最本质属性即客观实在性。 “诚”原是《中庸》提出来的范畴,王夫之扬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内容,借用它来表述“物质一般”,并作为最高范畴而提出来,那么,“诚”的涵义是什么呢?一,“诚”是“实有”。二,“诚”是“实理”。他说:“诚者,天之实理。”这时所说的实理,不是某一事物的理,而是 概括“天下这理”,无所不通的普遍规律。“诚者,约天下之理而无不尽,贯万事之中而无不通也”。
二托勒密
托勒密一生博学多才,在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均有造诣,而其中又以天文学的伟大成就而斐名于世。巨著《天文学大成》十三卷是当时天文学的百科全书,直到开普勒的时代,都是天文学家的必读书籍。在这本书中,他确定了一年的持续时间,编制了星表,说明旋进、折射引起的修正,给出日月食的计算方法等。他利用希腊天文学家们特别是喜帕恰斯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成果,把各种用偏心圆或小轮体系解释天体运动的地心学说给以系统化的论证,后世遂把这种地心体系冠以他的名字,称为托勒密地心体系。
谈到托勒密,自然避免不了地心说。的确,地心说是托勒密影响后世最深远的一项成就。其实,地心说是亚里士多德的首创,他认为宇宙的运动是由上帝推动的。他说,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力天,此外空无一物。各个天层自己不会动,上帝推动了恒星天层,恒星天层才带动了所有的天层运动。人居住的地球,静静地屹立在宇宙的中心。托勒密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并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8卷本的《伟大论》。在书中,他把亚里士多德的9层天扩大为11层,把原动力天改为晶莹天,又往外添加了最高天和净火天。托勒密设想,各行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上运动,而每个圆的圆心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他把绕地球的那个圆叫“均轮”,每个小圆叫“本轮”。同时假设地球并不恰好在均轮的中心,而偏开一定的距离,均轮是一些偏心圆;日月行星除作上述轨道运行外,还与众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转动一周。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
在讨论托勒密的历史功绩及影响时,人们褒贬不一。然而,我们需明确的是 ,无论这
个体系存在着怎样的缺点,它还是流行了1300年之久,直到15世纪才被哥白尼推翻。托勒密的天文学著作经阿拉伯学者之手而重为欧洲所知之后,又在欧洲保持了长时间的影响力,至少延续到16世纪。在此之前,没有任何西方的星历表不是按托勒密理论推算出来的。综上所说,托勒密一生悉心研究整理前人的经验著作,并在此基础上潜心钻研,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的集大成者。
三,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竞争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表现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技术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和转化速度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及其市场占有率的竞争。
2.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发展经济要依靠科技进步,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而只有把作为第一生产力重要体现的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
3.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好形式。新技术的产生并不等于新产业的形成,要使科技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特别是要形成规模效益,就需要科技工作者与经济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制定有力措施,创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环境条件,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为解
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作出贡献。
四道尔顿的原子论
道尔顿原子理论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十九世纪初提出来的。道尔顿原子论认为,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原子是单一的,独立的,不可被分割的,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同类原子的属性也是一致的。道尔顿原子理论,是人类第一次依据科学实验的证据,成系统的阐述了微观物质世界,是人类对认识物质世界的一次深刻的,具有飞跃性的成就。
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猜想,虽然早就提出来了,但一直到了18世纪,尤其是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近代工业兴起,科学迅速发展,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和大量的化学、物理学实验,才加深了对原子的认识。道尔顿首先研究了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于1806年发现的有趣结论: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都成一定的整数比(定比定律),例如1克氢和8克氧化合成9克水,假如不按这个一定的比例,多余的就要剩下而不参加化合。道尔顿自己又发现:当两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具有两种以上时,在这些化合物中,如果一种元素的量是一定的,那么与它化合的另一种元素的量总是成倍数地变化的(倍比定律)。为什么元素间的化合总是成整数和倍数的关系呢?道尔顿丰富的想象力激励着他自己。他感到,这一事实暗示物质是由某种可数的最小单位构成的。于是,道尔顿把这些事实总结概括加以分析,提出了关于原子的著名论断:物质是由具有一定质量的原子构成的;元素是由同一种类的原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由构成该化合物成分的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的“复杂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作用的最小单位,它在化学变化中不会改变。道尔顿的原子论同过去的原子论相比,已有雄厚的科学依据。但是,道尔顿的原子论提出以后,在新的实验事实面前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1809年,法国科学家盖·吕萨克发现,在气体的化学反应中,在同温同压下参与反应的气体的体积成简单的整数比;如果生成物也是气体,它的体积也和参加反应气体的体积成简单的整数比(气体反应定律)。例如,两公升的氢和一公升的氧化合时,生成两公升的水
蒸汽。盖·吕萨克想,如果不论哪种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在相同体积内部含有相同的原子数,不就可以用道尔顿的原子论解释气体反应定律了吗?
五,牛顿与炼金术
像他研究数学、光学、力学和宗教学等一样,他研究炼金术和化学有深刻的思想、背景和原因。
1【科学思想上的原因】
在牛顿的那个时代,也就是17世纪60年代中期,在英国科学界出先了原子论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反对笛卡尔的机械论和以以太漩涡说思潮,牛顿在这场科学思想斗争中,基本上接受了莫尔、巴尔和波义耳的观点,用原子论和实验方法批驳笛卡尔的观点。波义耳在《怀疑化学家》一书中奠定了化学的基础,他的原子论思想和元素概念多牛顿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且在他的令一本术《形式和质料的起源》一书中用原子论观点通过思考和实验论证的方法所做的解释,以及称赞嬗变实验特别有启示的说法,这也启发了牛顿。科学家巴罗认为炼金术颇有作用,并可以哦解决自然哲学上的争论问题,他于是就鼓励牛顿担起研究炼金术的责任。 所以说,牛顿研究炼金术和化学的原因之一是科学思想斗争和以实验探索物质组成与变化的需要采进行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所做的事必定与他大办公室所出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思想有关,他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子存在,牛顿也不例外,他转向研究炼金术事收到生科的社会思想的影响的。
2【受到剑桥大学炼金术学者的影响】
牛顿当时在著名的剑桥大学当教授,这期间就不可避免的收到这写炼金术学者的影响。
当时巴罗在五十年代曾研究过医药和炼金术及炼金术哲学,并形成了以个研究班子。牛顿的化学实验室就是巴罗、尼德和瑞过去相机用过的梁岑木阁楼的屋子,牛顿在他当时的以个手稿所说的F先生及是研究过炼金术的福克斯饶夫。莫尔对炼金术的兴趣也很大,并且与著名的炼金术化学家海尔蒙特的而子有着眯起的关系。所以说牛顿当时生活剑桥的炼金术和化学的圈子里。牛顿为了追求物质组成的只是,曾阅读过并从亚里士多德以后的重要的炼金术著作,特别是海尔蒙特的术。因此,从这点看来牛顿研究炼金术和化学就可以被理解了。
3【探索物质的组成和嬗变的机理】
从1664年起牛顿基本上接受了物质组成的原子论观点和光的微粒说,但是这种看法与上帝创造始终丛杂矛盾和不协调,他在一片论文《论流体的重力和平衡》中写道:“如果我们仅仅假定物体是创造的,这就是说他们由于意志才从在或者是他们是神圣的原因的创造”,“我们只是将物体的形式和神的意志加以区分,应为这是矛盾的,物体将是意志作用或在空间中发生作用的结果之外的什么东西”对于一个严肃的科学家而说,通过实验起探讨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和寻求答案显然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认为牛顿研究炼金术和化学是处于对科学真理的追求。此外,他还从海尔蒙特的《医学入门》和波义耳的《形式和质料的起源》了解到物质嬗变的思想及其与粒子的关系,用实验和原子论观点探索物质嬗变的过程和机理对牛顿来说也在情理之中并且也是合乎逻辑
4【在时间和精力上具有这种可能性】
在1666年,牛顿在微积分和二项式定理等数学研究上已经告一段落,在光学的实验研究上也已经的出了出不的结论和看法,这两项研究在当时要深入下去遇到研讨和条件上的困难。在力学的研究上,由于对引力平方反比定理的理论证明和地月检验的失败而停下来。因此,他在1667年回到剑桥后改变了研究的方向,这就是研究化学和反射式望远镜,而且着
重于实验方面。
从这四点来看,正如我开篇所说,牛顿研究炼金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个人的原因,他所研究的炼金术也不是神秘旁门左道,而是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理,与那些为了科学而科学的科学家相比,牛顿算的上是一位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二 牛顿研究炼金术和化学可以分为主要的三个阶段
1【实验和探索阶段】(1664-1684) 2【探索化学作用的机理阶段】(1864——1706) 3【探索化学规律和建立化学理论阶段】
六维萨留斯的事迹
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留斯(Andreas Vesalius,1514.12.31-1564.10.15)出生。文艺复兴之前,人体解剖不论从宗教方面还是从世俗理解都是被禁止的。维萨留斯开风 气之先河,率先冲破禁忌,为现代医学的建立打下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维萨留斯是曾去法国学习医术。那时候,古希腊医学家盖伦的医学理论在欧洲牢牢地占据着 统治地位。维萨留斯批判性地继承了盖伦和前辈医学家的既有成绩,沿着理性的传统对人体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1537年维萨留斯在威尼斯帕多 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来他在讲解解剖时,对助手们随意乱割乱砍的解剖很不满意,这促使他自己亲手做解剖示范。他还是用了大型挂图,引进了新的解剖工 具进行了成功地解剖。他亲手解剖了男女尸体,制作骨骼标本,让人们亲眼看到“男女的肋骨是一样多的”,用事实之拳砸碎了圣经神迹。
维萨留斯将他的研究成果全部汇编入后来成为科学史上最伟大著作之一的《人体的构
造》。这是一部精确论述人体解剖结构的书,它超越古代书籍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精美、准确、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插图。维萨留斯虽然在解剖学上力求精确,但却在生理学方面墨守陈规。如在血液循环问题上,他就全盘接受盖伦的学说,落后于同时代的塞尔维特。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与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非常巧合地同年出版,这是两本告别黑暗中世纪,迎来现代理性曙光的里程碑。一提起“文艺复兴”很多人大概最容易想到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可是我心里第一个冒出的图景却是一幅科学的人体解剖图。1543年,维萨留斯的《人体构造》问世,在吹遍欧洲每个角落的现实主义之风鼓吹下,解剖尸体的禁忌压抑不住追求“科学真实”的冲动。尽管《人体构造》在医学上没有什么惊人地发现,但它引起了一场“思维方向”的转换,维萨留斯之后,在人们心中一度坚不可摧的古老学说土崩瓦解。后来的研究者都把目光集中在精确性和直接观察之上了。
七达芬奇的科技成就
1、天文 达·芬奇对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观点。他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太阳本身是不运动的。达·芬奇还认为月亮自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辉。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早于哥白尼的“日心说”,甚至在当时,达·芬奇就幻想利用太阳能了。
2、物理 达·芬奇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指出:在连通器内,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液面高度不同,液体的高度与密度成反比。他发现了惯性原理,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认为一个抛射体最初是沿倾斜的直线上升,在引力和冲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线位移,最后冲力耗尽,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运动。他的这一发现使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产生了动摇。他发展了杠杆原理,除推导出作用力与臂长关系外,还算出了速度与臂长的关系。他指出了“永动机”作为能源的不可能性。达·芬奇还预示了物质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东西将从地底下爆起,……
使人在无声的气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彻底毁坏,看起来在空中似乎有强大的破坏力。”
3、医学 达·芬奇在生理解剖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从解剖学入手,研究了人体各部分的构造。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 子宫内的胎儿(达芬奇)他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并认为了血液是不断循环的。他说血液不断的改造全身,把养料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再把体内废物带走。达·芬奇研究过心脏,他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他认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后来,英国科学家哈维证实和发展了达·芬奇这些生理解剖学的成果。
4、建筑 理想中的米兰(达芬奇)在建筑方面,达·芬奇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他设计过桥梁、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筑。在城市街道设计中,他将车马道和人行道分开。设计城市建筑时,具体规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宽度。米兰的护城河就是他设计和建造的。
5、军事 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了军事领域。他发明了簧轮枪、子母弹、三管大炮、坦 坦克车(达芬奇)克车、浮动雪鞋、潜水服及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滑翔机、扑翼飞机和直升机、旋转浮桥等等。
6、水利 达·芬奇对水利学的研究比意大利的学者克斯铁列早一个世纪。为了排除泥沙,他作了疏通亚诺河的施工计划。他设计并亲自主持修建了米兰至帕维亚的运河灌溉工程。由他经手建造的一些水库、水闸、拦水坝便利了农田灌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些水利设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7、地质 达·芬奇根据高山上有海中动物化石的事实推断出地壳有过变动,指出地球上洪
水的痕迹是海陆变迁的证明,这个思想与300年后赫顿在地质学方面的发现颇为近似。并且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他就计算出地球的直径为7000余英里。
9、设计出初级机器人
八告别中医中药
张功耀首先“以文化进步的名义”来“告别中医中药”,他在这一部分的开头写道:
“在我国,主张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与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竞争的“爱国者”不少,但却没有任何一个‘爱国者’具备了理解和保守中国旧文化的能力。”请问张功耀,你是根据什么得出“没有任何一个‘爱国者’具备了理解和保守中国旧文化的能力”?你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吗?如果你都没有理解,你就无法判断其他人有没有理解,也就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你理解了的话,难道别人就理解不了。从张功耀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和逻辑推理的情况下,就可以得出他的“科学结论”,这完全是违反科学准则的。张功耀的这种毫无事实根据的违反科学准则的言论,在他的这篇文章中随处可见,可见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不严谨,完全是反科学的言论和行为。
接着,张功耀开始对中医进行考古,他说:“中医祖于不立方剂的《内经》和《难经》……”后来“形成了‘中医六宗’。……这看上去,中医也是不断进步的和求实的。其实不然。中医六宗带有标榜性质,并无实质性的进步。其创新程度,还不如轻便自行车与山地自行车之间的差异。”其实,中医到《内经》和《难经》的时候,理论体系已经形成,比较成熟,因此主要的发展就是应用问题,而“中医六宗”就是应用《内经》和《难经》的理论指导实践,是对理论的阐发,也是一种进步,其进步的意义还非常大,为什么说没有实质性进步呢?到了现代,出现了新的疾病,如“非典”等,中医又积极投入探讨,研究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
治疗方案,在临床中取得较好效果。这些都说明中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文化,既适合古代,又适合现代和将来,也说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我们再看看中药的发展,我国最早的中药书是《神农本草经》,该书分上经、中经和下经三卷,其中上经收载120种中药,中经收载120种中药,下经收载125种中药,三经共收载365种中草药,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继《神农本草经》之后,后世中医药学家又陆续撰写和出版了不少中药书,如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等,收载了更多的中草药和药方,而中药的集大成者要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共分五十二卷,收载药物1890余种(其中李时珍首次载入者370余种),药方10000多个,插图1000余幅,是一部杰出的药物学巨著,其发展令世界瞩目。另外,中药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如《神农本草经》和其它较早的中药书只论述中药的性、味、功效,没有归经的说法,但到了北宋时代却初步形成了归经理论,如《苏沈良方•论脏腑》中即有某物入肾、某物入肝的记载,至金元时代归经理论逐步充实,明清时代归经理论又有所发展,使其进一步完善。可见,中医药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在历史长河中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决不是张功耀所说的“不思进取”。
张功耀还对中华医学与希腊医学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
“要论历史悠久,希腊医学比中华医学的历史更悠久。要论内容丰富,希腊医学比中华医学的内容更丰富。更何况希腊医学在希波克拉底之后,有盖仑(公元二世纪)和阿维森纳(公元九世纪)两次里程碑式的发展。可是,当16世纪化学医学兴起的时候,欧洲人还是告别了他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草医草药,走上了化学医学的道路。”
张功耀的这种推论是非常可笑的,只看起源先后,不看医疗效果。按照张功耀的说法,起源越早就越先进,那么希腊医学比中医起源早,所以希腊医学比中医先进;而中医又比西
医起源早,那么中医也比西医先进。这样的推论当然是荒唐的。要看一个医疗体系是否先进,不是看起源先后,主要看疗效,看能不能经得起实践检验,能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希腊医学之所以被西医取代,是因为希腊医学的疗效比西医差,所以希腊人才选择了西医。相反,中医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的,中国人所以不放弃中医,是因为中医确实能治好疾病,而且治病的痛苦和副作用都比较小。虽然她曾经多次受到少数别有用心的西医人士的攻击,甚至受到卖国贼汪精卫等的迫害,但她以强大的生命力扎根在祖国大地上,甚至还要走向世界,为全世界人民服务
我们再来看张功耀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
“继化学医学革命成功之后,医学在19世纪末又发生了生理医学革命。...也不可能走向现代化的中医中药。”从这段文字看出,张功耀根本不是讨论中医文化进步的问题,而是中医一定要被西医取代才是进步。实际上,化学医学的革命是西医的领域,与中医的整体论没有多大关系,也结合不起来。中医和西医是两大理论体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人体,西医的成果在中医中得不到应用,就象中医的成果在西医中得不到应用一样(张功耀请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因为西医没有吸收中医的整体思想和辨证论治的施治法则而责怪西医不思进取呢?)。因此,化学医学革命、生理医学革命在西方的出现没有触动中医,完全是正常的事情。但张功耀却认为,中医只有接受化学医学革命和生理医学革命才是进步,否则就不是进步的文化,就有理由告别。然而,如果中医接受了化学医学革命和生理医学革命,中医就被西化了,变成了西医,中医也就不复存在了。
诚然,中医学由于起源较早,且早已形成了理论体系和已经趋于成熟,因此她不象刚刚起步的西医那样发展速度很快。并且由于长期的封建制度,没有对医学中有贡献的人实行奖励,近代还受到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批判和打击,致使很多优秀的中医诊疗方法被埋没,甚至濒临失传,也有不少散落在民间。可见,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挖掘和整理这些宝贵的中
医文化遗产,让她们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谋求发展。
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在大多数人眼中是造福于我们人类的重要工具,它带给我们更便利的工具,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让我们能够脱去落后的外衣,置身于告诉文明,快速发展,飞速进步的社会。使我们更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更加的充实。如果愿意,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去想去的地方,而不必像过去一样浪费许多时间在路途中,可以迅速与远方的亲人互相联系,而不必焦急的等待飞鸽传书。相反,那些身处战乱,饥荒,家园被自然灾害毁灭的人们则饱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苦难折磨。因此,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要明确科学技术的概念。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的概念。科学与技术既相互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相关活动。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单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工具,它本身无所谓善恶,即它是价值中立的。每一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都要伴随大量弊端的出现,大到可能危害人类生存安全的核武器、生物技术等,小到我们日常应用的网络,都如同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打开了装有各种灾难和祸患的“潘多拉魔盒”,像火一样,既具有照亮自我的功能,也具有毁坏自我的力量,它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恩赐,也给我们带来破坏的威胁。 一方面,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推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曾这样形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称它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近代以来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在马克思看来:“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的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物质基础;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又使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最后,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原子能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有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过渡。 同时,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推动生产的分工和协作的广泛发展,并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现代科技革命将人们带进了了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还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为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题,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而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这些都是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弊端。科学技术之所以会产生消极后果,一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的有效控制。人类逆自然规律行事,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破坏生态平衡,加剧了生态危机从而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二是对科学技术的错误利用,如将本来提供新能源的核能用来制造核武器,来发动战争以及越来越厉害的生化武器。三是社会制度层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当今某些国家的霸权主义政策,利用先进的武器推行霸权统治,给其他国家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就是一个例证。 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如此多的灾难,但其对社会的进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并且是占主导地位的,正所谓功大于过。当科学活动具有了实用目的之后,就既有利用和发扬造福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危害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在一个具体科学活动中往往是一致的。我们应当继续认识到并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积极作用,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继承并应用于
实践,还要同时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来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守自然规律,正确的认识到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通过专门的立法机构监督实施
来规范科技成果的应用,将科学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而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消极后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