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乃国之未来
——观《建党伟业》电影有感
摘要:
在那段历史中,那些热血的爱国青年为国家民族大义,敢于承担重大责任,而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正是那些青年奋斗的结果,这是后代人应该学习的。
关键字:青年 国家 命运 责任
正文:
《建党伟业》这部影片主要讲中国近代从1911—1921年的这段历史,而在其中主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而从中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青年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那些热血青年为国家民族命运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后来人学习和思索的。青年人为国家的未来重要力量,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这正是那些革命者所示范的。
不管是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还是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青年人尤其是那些青年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电影一个主线就是毛泽东探索的道路。作为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也体现了那个时代青年探索的旅途。年轻人的探索确实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正如杨昌济和毛泽东谈到的“坐而论道容易,找到出路很难【1】,也需要一生一世,也需要数百年。” 毛泽东从强化认知体育、教育、无政府主义到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受李大钊介
10级文史系 中文2班 孙蛟龙 10401040233
于2011年12月11日
- 1 -
2011年期末形势政策论文
绍,读《共产党宣言》以后真正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读书、了解时事是一方面,自修养心是一方面,而于囯、于家、于己之间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又是另外一个方面。而第三者做到的也更难,更重要。孙中山探索用了大半辈子,而毛泽东知道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之后才有了比较成熟的人生社会理念;探索固然是一辈子的事,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2】;但是,那的确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打击国内外反动势力则是革命者应该做的。孙中山是最早领导革命的,但是他的革命并没有取得胜利;而在那个“有名无实”的民国里,国家并没有富强,人民仍然贫困。而那作为历史确实是一次伟大的经验,或教训。而后来的革命者能学到最重要的是他那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的精神。革命薪火相传,既有先来者,就有后来者。能激起年轻人热情的就是深沉的对国家的挚爱,随之而后的是那种无私的责任。其中五四运动和后来的赴法留学、成立共产主义小组,那些年轻人如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等的积极性都是可贵、可赞的,也是后来年轻人应该学习、效仿的。
可能无前例可考,在革命史上,中国是首发学生运动的。或许有人说,这部电影有意去营造一种声势,很多情况下有些夸张(甚者说是虚假)。但是,那确实是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因为那是首次中国青年学生发动一次革命性国家事迹,而且正为后代人树立了前所未有的榜样。
少年乃国之未来,青年乃国之支柱。在历史上,拿破仑开创“年轻人创造历史”的先例,而在中国,历史选择了那些有责任心的年轻人。而该影片另外一个线索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到马列主义,那是历史规律的选择。就从五四运动来说,首先是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学生、作为资产阶级的商人未能真正起到作用,直到工人罢工后引起全国性变动。而那些青年人的革命事业真正与工人阶级相结合,即后来的与中国工农群众相结合,才会最终引领中国革命取得真正的胜利。
- 2 -
10级文史系 中文2班 孙蛟龙 10401040233
于2011年12月11日
2011年期末形势政策论文
毛泽东拒绝到法国留学时,对蔡和森说:“我在想把国外的革命经验搬到中国来真的行得通吗?……中国的问题比哪儿都复杂。”正如毛泽东曾经说的:“今天的中国绝不是换一个皇帝、换一个总统所能改变的。”中国的问题,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正是由于青年人创就了历史,中国早期革命者的经历也正是青春的革命史。而于今天相比,中国的共产党也存在老龄化,(或许有人说这是教育的问题,但是青年人自己是否存在问题呢?)这正是应该反思的。
“中原豪俊,望筛归来。草泽英雄闻风斯起。若其弃顺效逆,执迷不复,大兵必至,诛伐必申。”【3】这是孙中山先生讨伐袁世凯时所写的檄文。革命确实需要年轻知识分子来呼吁,但是他确实要联合广泛的力量——主要是广大工农群众的联合,而不是依靠军阀。这正是中山先生暮年所认识到的。
“共产党从来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让统治者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4】——这正是那些年轻人奋斗的远大理想。那种社会理想在现在某些人看来,很多都认为很荒谬。但是,在更多的不平等、不公正、家国威胁之大,那种理想、信念就会更坚定。
那个时代的年轻学生正是在那个形式刺激下,敢为人先,为众生之大义,正是中国传统之“侠”之所现。当时年轻的共产党正是在中国承担了“侠”的责任,才逐步坚定、成熟、发展,直至最终的胜利。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这部影片,确实代表了那个那个时代的情态。对此段历史,我们的思索很沉重。
而看看今天的中国,不应靠那些老一辈来支撑,而应该靠那些年轻革命者。“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 【5】中国真正要得到发展
10级文史系 中文2班 孙蛟龙 10401040233
于2011年12月11日
- 3 -
2011年期末形势政策论文
和进步,确实需要那些“五四类”的年轻革命者与广大劳动者之联合。
注解:
【1】起源于《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后人常以“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相勉。
【2】出处:《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竖子”,是指汉高祖刘邦,在阮籍眼中,刘邦 及其手下都是流氓和无赖。而卑劣势利的刘邦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关于这句话,后人有不同多种理解 。
【3】来源于1915年12月孙中山讨袁檄文
【4】出自《共产党宣言》
【5】出自李大钊的《青春》
- 4 -
10级文史系 中文2班 孙蛟龙 10401040233
于2011年12月11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