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关于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12-03 来源:乌哈旅游
关于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作者:***

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2年第10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余年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置,是中华文明当之无愧的发祥地,其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是中国复兴之路的重要精神动力和坚实文化基础。

一、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背景

在文化层面上,“黄河”的含义已经超越河流本身,有着更为丰富、广阔的外延。我国八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开封、郑州等5市位于黄河流域,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

化、齐鲁文化等在此孕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也在此诞生。**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加持,讲好“黄河故事”,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围绕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运用数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文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支持数字文化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快文化产品数字化、协同化步伐,加强文化领域重要装备、工艺、系统、技术平台等相关研究。对黄河文化资源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不仅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建设黄河文化资源库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落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黄河文化相关数据库现状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带动了一股“黄河文化热”,从国家到地方已有意识地对黄河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信息化转化。例如,对黄河非遗文化遗产资源,国家已建立覆盖黄河流域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体系。 黄河文化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资源分布零散、收集困难,现有的资源整合只是对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整合,并非系统地梳理和归纳。对涉及黄河文化方面的文本、图片、声音、影像等进行系统性整合的数字化数据库仍然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阻碍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从黄河资源数据库统计表来看,目前已建成的黄河资源数据库大多偏向于自然科学研究,属于黄河保护治理的专题数据库,仅有极个别数据库与黄河文化相关,且非常局限。例如黄河三角洲特色档案资源数据库,仅限于黄河三角洲地区,收录文化内容也偏于民风民俗民情,时域性过强,缺少文献信息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国内一些图书馆建立了地域文化数据库,其中有部分涉及黄河文化,如殷商文化数据库、河洛文化文献专题数据库、二里头文化数据库、敦煌学数字图书馆等,但地域性、时段性、专题性更为明显,专门针对黄河文化所建的资源数据库尚属空白。

此外,现存的文化资源数据库缺乏统一的建设、运维、使用体制机制,信息收集、整理、归纳等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不够,平台开发技术参差不齐,部分文献资料重复收集,造成资源浪费。

三、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意义

文化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网络化信息手段对黄河文化资源进行永久、安全的保存,以数据库的形式把已有的黄河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广泛、系统、有序的收集整合,是大势所趋。

在把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成为资源最广、最权威和最规范的黄河文化信息中心的基础上,与其他黄河文化研究机构加强联系、沟通协调、分工合作,最终形成黄河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有助于对黄河文化的整理和研究,有助于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向纵深推进。

具体来说,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搶救性保护

随着岁月的流逝,受自然侵蚀和人为损毁,部分黄河文化遗产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坏,而诸如口头传说、民俗礼仪、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失传的严峻形势。

发挥黄河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功能,做好黄河文化传播,信息化、数字化应用备受关注,肩负着让黄河文化“活”下来、传下去的使命重任。通过搭建数据库,运用图文影音等手段,对黄河文化遗产信息进行整理、收集、记录,可长久地保存弥足珍贵的黄河文化遗产,切实提高黄河文化资源保护的安全性。 (二)普惠性传承

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投身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肩负起推动黄河文化与时俱进、永葆生机活力的光荣使命。海量信息、权威精准、规范科学的数据库对黄河文化研究将起到重大作用,研究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精准的研究资料和周边扩展资讯,不仅提升治学效率,更提升科学性和精准度。

对普通大众来说,数据库可以让其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打开电脑、手机,即刻就能获取最新鲜、最感兴趣的黄河文化资讯,使黄河文化变得更真实可感、更亲近日常,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遗产,从而进一步激发、培养大众参与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和行动力。 (三)创造性弘扬

从交流传播的角度看,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对黄河文化能起到扩大和辐射作用,可使其在更短时间、更大范围内传播,并从表面化、模式化、边缘化向更深度、更灵活、更核心推进。

在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依托其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凝聚民族文化特色的知名品牌;可按照“大旅游经济”发展理念,促进黄河文化旅游与关联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黄河文化旅游产业链;可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提供网上无接触式黄河文化资源集成共享和传承创新资源公共服务,放大文化溢出效应、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各产业互利共赢,把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的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

四、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策略 (一)注重宣传,凝聚数据库建设力量共识

从国内外与黄河文化相关的部门采集资料是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前期建设必要且重要的工作,这些部门主要包括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博物馆、高等院校、图书馆、文物管理所、史志办、社科联、档案馆,以及诸如黄河文化研究会等各种社会团体。黄河内容涉及学科领域众多,文献浩如烟海,不论是订购文献、资料下载,还是摘抄剪辑、拍照拷贝,都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因此,大力宣传其建设意义,争取多方支持协作,共同投入是黄河文化資源数据库顺利建设的前提。

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是一项全新的工程,建设周期长、技术含量高、复杂且精细。该项目由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挂帅,建库人员选用计算机网络、文献学、艺术设计、教育学、新闻出版等专业人员。为保证数据库建设工作有序高效高质进行,建库过程中应组织方案设计、资源采集、资源及元数据加工等各方面培训,并组织人员对建库工作进行质量监督核查。

(二)严控环节,打造数据库的精品样板

把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打造成高质量的样板,必须凝聚一个高素质、高能力的核心建设团队,在建设中探索学习、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必须树立精品意识,注重资源优化、建设标准化以及技术设备的可扩展性。

数据库建设,科学挑选文献源是第一步。要各方动员,全面收集黄河文化文献资料,聘请黄河文化的相关学者、专家、从业人员等对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文献资源的最优化。

在数据加工和处理时,要严格对照国家相关标准,制定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将严格的质量控制落实在资料收集、整理录入、检查汇总等环节,建库前、建库中、建库后各阶段,以及规范控制、可行性论证、资金保证等方面。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使每一个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重视质量,在行动上保证质量。

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要全局性规划好长期的发展目标,充分考虑构成体系;要充分考虑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相应硬件的配置,优先选择正确合适、快速处理存储任何形式的数据设备,以确保将黄河文化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数字化。

(三)通盘考虑,提升数据库分类的科学性

黄河文化的划分,既兼顾黄河文化历史发展的逻辑,又包含未来发展的延续;既归拢历史文献,又容纳动态信息;既有宏观的导航,又有微观的实录;既注重科学严谨,又照顾用户体验;既注重专业研究,又注重大众普及……通过统筹考虑文本、图像和影音的资料收集形式,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的文献基础,黄河文化的发生、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及主流学界对文化资源形式的分类方式,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可分为黄河文化导航、黄河文化文献库、黄河文化物质遗产库、黄河文化非物质遗产库、黄河文化研究动态及相关信息、用户服务等几个子库。科学的内容分类能使数据库真正成为黄河文化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最优质的信息源。

(四)用户至上,提升数据库使用的便捷性

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是以共建共享为驱动,以跨层次、跨类型、跨时空、跨区域的资源融合为中心,以学科服务和公众服务相结合为着力点,以数据开放为培育点。完备丰富的资源库,灵活多样的分类方法,方便快捷地获取、使用数据是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初衷。数据库建设应秉承“用户至上”的理念,以需求为导向,深挖用户本身产生的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潜在关系,以便提供更便捷、更完善的信息服务。

用户资源包括用户行为信息和用户需求信息。大数据环境下,针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整理、分析,更能准确地反映用户的真实需求,所以,基于大数据的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的资源组织显得尤为重要。

在顶层设计上,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不仅采用传统的主题法和分类法,还利用交叉索引进行元数据资源组织,对不同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对象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类。同时利用智能化的系统词表找出潜在的信息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检索记录、检索方式、点击率等行为信息进行堆积、处理、分析,反映用户的真实需求,通过数据需求和数据价值进行排序,从而实时优化搜索引擎。

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选用的Hadoop平台具备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库资源的检索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关注多重检索点,选择对应的检索途径,实现全方位的信息检索。系统还可以依据用户查询时留下的检索痕迹进行信息追踪、挖掘和预测用户的需求,并能对用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主动为用户推送检索结果,提供优质的资源检索服务。

(五)立足长远,注重数据库建设的前瞻性

黄河文化现有的数据已非常庞大,但文化的延续性决定数据库建成后还将不断收录新的数据,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有前瞻性。

就技术方面讲,目前的存储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存储的需求,针对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集成和融合的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对此,大数据时代下的云计算和云存储是很好的选择。云计算环境下,软件和硬件都是信息化的,硬件资源的动态调整和扩充能很好地解决大数据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的信息存储问题。

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必须要有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数据库建设不会一蹴而就,也没有非常成熟可直接借鉴的经验,建设人员必须树立学建结合的理念,在数据库搭建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建设的技术、策略。

数据库建设最终的落脚点是使用,因此必须要有学用结合的意识。要做好数据库后续运维工作,根据数据库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用户的反馈等对系统进行进一步优化,使数据库真正能用、好用,用户爱用。

[本文系 2021 年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课题:“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编号:212102310999,主持人:韩志孝)“研究成果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