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硅片磨削砂轮的新进展

硅片磨削砂轮的新进展

时间:2022-01-03 来源:乌哈旅游
硅片磨削砂轮的新进展 口 徐明辉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华321017 ‘摘 要:在硅片制造过程中,磨削加工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工艺手段。随着对硅片加工高质量、低成本要求的不断提 高.时加工中所使用的磨削砂轮要求其具有低磨削表面损伤、良好的自锐能力、保持一致性、长寿命和低成本等性能。对硅 片磨削砂轮近年来的技术进行了回顾,论述了为满足这些严格要求,在硅片磨削砂轮的磨料、结合剂材料、孔隙生成以及 几何设计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硅片磨削砂轮金刚石磨料 中图分类号:TG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998(2012)05—0069-05 目前。硅基半导体大量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全球 99%以上的集成电路(IC)都要采用硅片来制造。为增 1 硅片磨削砂轮的技术要求 磨削加工主要用于硅片生产的以下几个环节:1) 切割后原始硅片的平整;2)对表面腐蚀处理后的硅片 大IC芯片产量.降低单元制造成本.硅片趋向大直径 化.2008年已开始使用450 Inn(18 in)直径的硅片。 为了保证硅片具有足够的强度,原始硅片的厚度也相 应增加。目前,200 mm直径硅片的平均厚度700 m, 300 mm直径硅片平均厚度已增加到775 m E1]。与此 进行精磨,提高抛光前的平面度以减少抛光去除量,从 而提高抛光的出片效率;3)完成器件晶片划片前的减 薄,对硅片进行背磨。目前,硅片磨削主要采用工件旋 转式方法.如图1所示,磨削过程中,砂轮和硅片绕各 自的旋转轴旋转,同时砂轮沿轴向向硅片进给,砂轮旋 转轴和硅片旋转轴的偏移距离等于硅片的半径。磨削 所采用的典型杯形砂轮如图2所示。 IC加工要求硅片具有很高的面型精度和表面完整 相反,为满足IC芯片封装需要.降低热阻,提高芯片的 散热能力,要求芯片薄型化,芯片的平均厚度每两年减 少一半,目前芯片厚度已减小到100~200 Ixm,智能卡、 MEMS、生物医学传感器等IC芯片厚度已减到100 Ixm 以下.高密度电子结构的三维集成和立体封装芯片更 是需要厚度小于50 Ixm的超薄硅片[ 。原始硅片厚度 性.对硅片的磨削技术及所使用的砂轮提出了极为严 格的要求: 增大以及芯片厚度的减薄,使硅片减薄加工的材料去 除量增大。为提高硅片的加工效率.磨削已经成为重要 的工艺手段,对磨削砂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 近年来来硅片磨削用砂轮的技术发展进行了回顾。 收稿日期:2011年11月 1)低的磨削表面损伤和表面粗糙度。表面损伤越 层深,需要后续抛光从硅片表面去除的加工层越厚,制 造成本就越高。 2)高一致性。为了能够估计砂轮的寿命而安排砂 优化[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37(3):33—35. [14]Ml ̄nek H Sehirrmaeher R.An Engineer's Approach to Optimal Material Distirbution and Shape Finding[J].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49:885-896. 郑健龙,徐飞鸿.结构动力修改及优化设计[M 3.北 [18] 荣见华,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hmit L A.Stuctrural Design by Systematic Synthesis[C]. [19] ScProceedings of Second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p—onent,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New York,1960. 1993,106(1-2):1-26. [15]Sui Y K,Kang D Q.A New Method for Structural Topological Optimiz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dependent ti-parameter Shape Optimization of Elastic Bars [20] Dems K.MulContinuous Variables and Smooth Model『J].Acta Meehanica Sinica,1998,18(2):179—185. in Tor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rf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1980,15(10):1517—1539. [16]隋允康,杨德庆.多工况应力和位移约束下连续体结构拓 扑优化[J].力学学报,2000,32(2):171—179. [17]Xie Y M,Steven G P.A Simple Evolutionary Procedure fo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J].Computem and Stuctrures,1993, [21] 汪定伟.智能优化算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o7. [22] 易伟建,刘霞.遗传演化结构优化算法[J].工程力学, 2004,21(3):66—71. (编辑 小 前) 2012,5 机械制造50卷第573期 之间的结合力较差。此外,金刚石与结合剂的热膨胀系 数存在差异,也会影响两者之间的结合力E3]。 2.2镀膜金刚石 提高金刚石磨粒和结合剂之间结合力的一种有效 办法就是在金刚石磨粒表面镀覆合适的材料.以减少 磨粒的脱落,提高磨削比(丁件材料去除体积与砂轮损 耗体积之间的比率)… 当磨粒粒度减小时,金刚石与结合剂的接触面积 减少,致使结合力减小,不足以把持磨粒.为解决这一 问题,Ihara E 提 了一种可提高树脂结合剂与微细磨 粒(0.5~300 m)结合强度的方法。如图3所示,每颗磨 粒包裹一层金属,多个磨粒(图中显示了3个磨粒)再 由另一金属层包裹,结合成团,这些团状物再南树脂结 合剂粘结形成砂轮。与原来单颗磨粒相比,树脂结合剂 对这种磨粒团的把持力增加,磨削比显著提高。目前, 该方法已在CBN砂轮磨削高速钢的实验中得到了验 证,但还未能证明该方法是否能应用于硅片加工 轮的更换周期,砂轮的磨损特性必须一致;为了保持磨 使用镀膜金刚石的另一个问题是太厚的金属镀层 削硅片理想的外形,磨削力也必须保持一致。 会降低磨粒的脱落能力,影响砂轮的自锐.为了防止其 3)自锐性能。要求砂轮在初始的修整后.无需阶 自锐能力降低,Wang等人 发明了一种刚玉涂覆金刚 段性的修整。 石的树脂结合剂砂轮。如图4所示。金刚石磨粒表面涂 4)长寿命、低价格。砂轮的寿命和价格直接影响 覆了一层通过玻璃粘结剂粘结在一起的刚玉微粉.金 了硅片的制造成本。 刚石磨粒的直径在150~850 m之间,刚玉微粉的直 砂轮由磨粒、结合剂材料和孔隙3部分组成,根据这 径在40~126 I.xm之间,玻璃粘结层的厚度为10~150 三者不同,可以制作出大量不同等级和结构的砂轮。就硅 m。研究表明,一方面刚玉涂层金刚石与树脂结合剂 片加工而言,粗磨过程中为获得更长的使用寿命,通常采 具有很好的结合力,延长了砂轮的寿命。另一方面由于 用较硬的砂轮。而在精磨过程中,通常采用较软的砂轮, 涂层本身的脆性,可以保持金刚石磨粒的脱落能力,防 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自锐能力。 止了砂轮自锐能力的下降。此外,由于涂层的保护,金 2 磨料 刚石磨粒的抗氧化能力提高了。磨削硬质合金的实验 结果表明,磨削效率提高了30%,砂轮寿命提高了 2.1金刚石 30%~35%[ 。 目前.磨削硅片的砂轮基本上都采用金刚石磨料, 2.3-g,它磨料 天然金刚石和人造金刚石都适合加工硅片。现有文献 氧化硅电镀沉积(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EPD) 中没有发现有关金刚石对硅片磨削加工特性影响的研 砂轮用于硅片的镜面磨削 6_.图5所示为氧化硅电镀 究.金刚石的一大缺点是高温时很容易石墨化。为防止 沉积丸片制作的杯形砂轮。丸片采用微细氧化硅作为 金刚石氧化和其它损伤,生产砂轮时应严格控制砂轮 磨料,以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为结合剂,丸片直 烧结的最高温度,否则容易导致金刚石磨粒与结合剂 径约7 mm.高10 mm.16颗丸片安装于直径为80 mm 的铜盘上。对硅片的加 工实验表明.可以使表 面粗糙度值为R 3.4 nm,磨削比高达3.5-。 2-4磨粒尺寸 有研究表明.磨削 后硅片次表面裂纹深度 大约等于金刚石磨粒尺 寸的一半,磨粒越细的 2012/5 机械制造50卷第573期 砂轮磨削所产生的表面损伤层(SSD)越小 。同时,磨 粒尺寸减小,丁件表面粗糙度值也随之下降 (如图6 所示)。 目前,大多数厂家生产的用于硅片磨削的树脂或 陶瓷结合剂砂轮,所采用的最小金刚石磨粒为#2000 (或#4000) …。更细的磨粒有望进一步减少表面损伤 层,降低表面粗糙度值,但是当磨粒很细时(如1 m), 就很难保证砂轮的自锐性…]。 有文献表明,应用ELID技术磨削硅片时采用了 超细磨粒(#120000)的金属结合剂砂轮,平均表面粗糙 度值达到R 2 nm、R一10 nm C12 J,但是,至今还没有采用 ELID技术进行硅片实际生产的报道。 3结合剂 结合剂是影响金刚石砂轮性能和磨削效果最重要 的因素之一[1 ,为使砂轮寿命和性能最优化。结合剂的 磨损速率应等于或略高于磨粒的磨损速率。磨粒变钝 时,结合剂材料必须能使金刚石磨粒破裂或者脱落.露 出新的磨粒。 3.1 结合剂类型及其特性 硅片磨削砂轮主要采用树脂和陶瓷结合剂,树脂 结合剂通常采用热固性树脂(主要是酚醛树脂)[9 3。合 成树脂的结合强度会随着砂轮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保 证树脂结合强度的一种方法就是尽可能提高树脂的硬 化或固化温度 。陶瓷结合剂的弹性模量大约是树脂 结合剂的4倍 ,陶瓷结合剂对于磨粒的把持力相对 较高,修整也较简单。 Smith等人研究了铜一树脂结合剂对砂轮磨削性 能的影响,磨削蓝宝石时,普通的树脂结合剂在磨削温 度接近200 ̄C时性能恶化,而采用铜一树脂结合剂时. 散布的铜颗粒传递了金刚石磨粒上的热量,使树脂不 容易过早地融化而造成磨粒的脱落。 Zhou等人 ]认为陶瓷结合剂砂轮的磨损可能由 结合剂材料的脆性破裂造成,能使新的磨粒快速露出. 从而实现连续加工。另外,能够通过调整陶瓷结合剂的 气孔数量控制结合剂的破裂,因而自锐简单。但是,砂 机械制造50卷第573期 轮制造商认为陶瓷结合剂是最难控制一致性的结合剂 之一。 有研究表明.磨削硅片时,在磨粒尺寸相同的条件 下,树脂结合剂砂轮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值最低,金属 结合剂砂轮磨削则最高;使用树脂结合剂砂轮产生的 崩边现象要比使用陶瓷结合剂砂轮的少.其他各种质 量问题也减轻或消除It0]。 3.2特殊结合剂材料 为了获得足够的磨粒结合强度的要求,避免金刚 石磨粒氧化或其它损坏.Sherwood[16 开发了一种采用 陶瓷成形技术的聚合体结合剂组织。该聚合体能在较 低的加热温度下转化为陶瓷材料,从而防止金刚石磨 粒受到损坏。Tanaka等人m 开发了一种能在较低加热 温度条件下就融化的陶瓷结合剂,为防止金刚石的石 墨化提供了可能_l4]。 ELID是在磨削过程中修整砂轮的有效方法.但 是,在ELID磨削过程中采用金属结合剂砂轮,砂轮和 工件产生的碎屑。会对工件表面产生划伤[17]。相应地, 工件表面只能达到R一18-20 nm,不能获得更好的表 面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Ohmor等人 发明了一种 能导电的金属一树脂结合剂材料.采用这一技术对硅片 进行ELID磨削,能够获得很高质量的镜面。 4孔隙 砂轮表面开放性气孑L主要用于容纳切屑和输送磨 削液,气孔能够提高磨削效率,降低磨削表面的损伤。 孔隙率对硅片磨削表面的粗糙度影响明显.如图7所 示,随着电镀砂轮上孑L隙率的增加,硅片磨削表面上的 粗糙度值随之下降 19],空隙较高的砂轮其自锐能力也 较强。 4.1 气孔的形成 自然形成的气孔是由磨粒和结合剂堆积而成,不 足以达到磨削所需的孔隙率水平,增加砂轮中孔隙率 的主要方法就是使用造孔剂。 造孔剂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造孔剂直接添加 2012/5固 到结合剂、磨料的混合物中,在砂轮成形后再去除,从 而产生多孑L的结构 。造孔剂通常由加热方法去除,碳 基材料是典型的此类造孑L剂¨2】]。另一类造孑L剂是萘,可 以在砂轮的烧结过程巾烧光,从而留下孔隙[21]。萘在加 热和烧化的时候不会膨胀.从而不会对砂轮产生相关 的热应力。在某些磨削应用场合(比如硅片和其它电子 元件),可能要求使用非离子(即非盐类)造孔剂,如糖、 糊精和多糖低聚物 。氨基甲酸丁脂已被用作多孔陶 瓷结合剂砂轮的造孔剂 ],某些场合,会在磨料混合物 中添加空心造孔剂(如氧化铝泡、空心玻璃和陶瓷 球) ,以获得足够的孔隙率。 使用造孔剂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能够产生 互相连通的孑L隙(虽然添加造孔剂后能产生很高的空 隙率),研究发现,开放性的通道或互相连通的孑L隙空 间所占的体积比比单纯的孑L隙率更具决定性意义 ]。 二是第一类造孔剂必须从磨料混合物中烧除,这提高 了砂轮的制造难度。 4.2多孔砂轮的应用 Tanaka等人_I4 开发了一种使用极细金刚石磨粒 (0.125NLm)的陶瓷结合剂多孔砂轮,如图8所示,孔隙 通过混合在陶瓷结合剂中的造孑L剂产生[1 ,由于有大 量孑L隙.使这种砂轮具有很强的排屑能力[1 。 Ramanath等人 发明了一种具有连通孔隙结构 的树脂结合砂轮,认为该砂轮对硅片等硬/脆材料的镜 面加工具有潜在优势,其所使用的金刚石磨粒的平均 尺寸在0.5~0.75 m。 Matsumoto等人[ 发明了一种添加高浓度空心填 充物(如二氧化硅球体)的树脂结合剂砂轮用于硅片磨 削。空心球体比金刚石颗粒大,直径在4~130 m左 右。砂轮由2%~15% ̄1s:积比浓度的金刚石颗粒,5%~ 20%的树脂结合剂和40%~75%的空心填充物组成。磨 粒与结合剂的比率在1.5:1.O~O.3:1.0,砂轮对工件产生 的表面损伤要比传统的金刚石砂轮少。 Itoh ̄3]发明了一种陶瓷粘结剂砂轮,其结合剂由经 浸渗处理的化合物(包括人工合成热固树脂和表面活 性剂)得到加强,这种砂轮的空隙填充物有热固性人工 圆2012/5 合成树脂,这能够防止金刚石磨粒钝化时.与工件表面 发生剧烈摩擦,导致工件表面温度过高。另一方面.原 来由松散的陶瓷结合剂把持的磨粒,可同时由树脂把 持,提高了强度。 传统的电镀沉积磨削砂轮,其电镀沉积磨料层上 的孑L隙率几乎为零,或者极低,磨削颗粒之间的间隙由 金属填充 ],这种结构的砂轮几乎不具有自锐能力。针 对这一问题,Kajiyama[ 发明了一种能够使电镀沉积 砂轮上的孔隙率达到10%~70%的技术 5砂轮尺寸设计 除了磨粒类型、磨粒大小等因素之外,磨粒层厚度 也对砂轮的加工效率和寿命有非常大的影响,砂轮寿 命和磨粒层厚度成正比 。通常的电镀沉积砂轮只有 一层磨粒,导致它们的寿命较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Kaiiyama发明了一种多层电镀沉积砂轮,应用在硅片 加工中,该砂轮电镀沉积磨粒层的厚度超过金刚石磨 粒直径的3倍 。 砂轮的几何形状同样会影响硅片的加工质量 Chidambaram等人[27]研究了砂轮直径大小和磨削轨迹 线曲率的关系,砂轮直径增加,磨削轨迹线曲率减小, 砂轮尺寸大小会间接影响磨削轨迹的深度㈨。当主轴 存在倾角运动误差时,砂轮直径越大,砂轮磨料部分跳 动越严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生的磨削轨迹 深度也就越深。 磨削过程中,硅片中心会出现凹陷现象,这是造成 硅片中心附**面度较差的主要原因。根据Zhang等 人的研究认为,随着砂轮磨料部分厚度的增加或者宽 度的减小,会导致中心凹陷增大。 6 总结 目前还无法得到理想化的硅片磨削砂轮。市场上 可以买到的砂轮,最小的金刚石磨粒为#3000和 #4000(树脂或陶瓷结合剂),这样的砂轮磨削加工后造 成的表面损伤,需要后续大量抛光才能去除,使用更细 的金刚石磨粒被认为是一种控制磨削损伤的有效方 法。但使用树脂或陶瓷结合剂制作超细金刚石砂轮时, 砂轮的自锐能力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难题。#12000金属 结合剂砂轮,已经应用在ELID加工硅片过程中,但半 导体工业认为ELID并非加工硅片的有效方法。由于 缺乏对于硅片磨削过程机理的认识,增大了砂轮制造 的难度,因此,需要对硅片的磨削过程进行深入、系统 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康仁科,田业冰,郭东明,等.大直径硅片超精密磨削技术 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3, 机械制造50卷第573期 136(14):13一l8. [2] 康仁科,郭东明,霍风伟,等.大尺寸硅片背面磨削技术 的应用与发展[J].制造技术,2003,28(9):33-38. [3] M J Jackson,B Mills.Materials Selection Applied to Vitriifed Alumina&CBN Grinding wheels[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0,108(1):l 14—124. [4] Y H Wang。Y C Zhao,M Z Wang,et a1.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Diamond Grits Coated with Corundum Micron Powders[J].Key Engineering Materilas,2003,250:94— 98. [5] E Ihara.Metla-coated Abrasives,Grinding Wheel Using Metal——coated Abrasive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Metal—— coated AbrasivesfP1.US Patent 20050129975,2005. [6] Y Yamamoto,H Maeda,H.Shibutani,et a1.A Study on Constant—pressure Grinding with EPD Pellets[J].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2004,257-258:135—138. [7] H Lundt,M Kerstan,A Huber,et al,Subsurface Damage of Abraded Silicon Wafers [C].Proceedings of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ilicon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Pennington,NJ,1994. [8] Z J Pej。S R Billingsley,S Miura.Grinding Induced Subsurface Cracks in Silicon Waf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1999,39: 1103-1l16. [9] Asahi Diamond Industira1.Diamond&CBN Wheels.2000. [EB/OL].http:Ilwww.asahidia.co.jp/pdf/B07.pdf. [10] J H Liu,Z J Pei,Graham R Fisher.Grinding Wheels for Manufacturing of Silicon Wafers:A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Manufacture. 2007,47:1-13. K Carlisle,M A Stocker.Cost-effective Machining of Brittle Materials(Glasses and Ceramics)Eliminating/Mini—mizing the Polishing Proces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nr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1997. [12] H Ohmori,T Nakagawa.Mirror Surface Grinding of Silicon Wafers with Electrolytic In-process Dressing[J].CIRP Annals,1990,39(1):329—332. [13] M J Jackson.Wear of Perfectly Sharp Abrasive Grinding Wheels[J].Transactions of Noah American Manufacturing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SME,2002,30:287—294. [14] T Tanaka,S Esaki,K Nishida,et a1.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orous Vitirifed—.bonded Wheel with Ulna—— ifne Diamond Abrasives[J].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4,257—258:25l一256. [15] Y Y Zhou,M Atwood,D Golini,et a1.Wear and Self— sharpening of Vitirifed Bond Diamond Wheels During 机械制造50卷第573期 Sapphire Grinding[J].Wear,1998,219:42—45. 『16]W J Sherwood.Ceramic Bonded Abrasive[P].US Patent 20030041525,2003. f 17]H Ohmori,N Itoh,T Kasai,et a1.Metal-resis Bond Grindsto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P].US Patent 6203589,2001. [18]Abrasive Engineering Society,2004,[EB/OL].http://wlhrw. Abrasive engineering.com/glossary.htm. [19]K Kajiyama,Electrodeposited Grinding T0ol[P].US Patent 4547998,1985. [20]T D Davis,D Sheldon,C Erkey.Highly Porous Vitirifed Bonded Abrasives by the Selective Extraction of Butyl Carbamate From Green Grinding Wheels with Supereritical CO2[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2005,88 (7):1729. [21]S Ramanath,S T Bu ̄an,J R Wilson,et a1.Porous Abrasive Tool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P].US Patent 20030232586,2003. [22]D Matsumoto,W F Waslaske,B L Sale.Abrasive Tools for Grind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P].US Patent 6394888, 2002. [23]E.Bright,M.wu.Porous Abrasive Articles with Agglomerated Abrasives[P].US Patent 6679758,2004. [24]K.Itoh.Vitirifed Abrasive Solid Mass Reinforced by Impre— Gnation with Synthetic Resin,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P].US Patent 6093225,2000. [25]K Kajiyama.Electrodeposited Grinding Tool[P].US Patent 4547998,1985. [26]C Karpae,K Honaker,T Fogarty.Save Time and Money with the Right Abrasive Wheels[J].Welding Journal,2004, 83(5):38—41. [27]S Chidambaram,Z J Pei,Q x Yu.Back Grinding of Semic・ onductor Wafers [C].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gress of Machining Technology,Xi、an: China 2002. [28]Z J Pei,A Strasbaugh.Fine Grinding of Silicon Wafers: Grinding Marks[C].CD—ROM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and Exposition,New Orleans:2002. [29]X H Zhang,Z J Pei,G R Fisher.A Grinding—base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ilicon Wafers: Generation Mechanisms of Central Dimples on Ground Waf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2006,46(3-4):397—403. . (编辑 功 成) 201 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