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读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我把它视为本学期读的三本书里最难、最深度的一本。以前常见杜威的教育思想,知道的关键词也不少,经典理论出自这本书的也很多,但这次的阅读实际上对自己的打击有一点大,自认为熟知杜威,可拿起这本书,单从阅读速度上来说,就慢下来很多,才知道自己的理解杜威都是别人总结了的杜威,是别人理解过的杜威,我真的不了解他。这本书结合了他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认识和思考,在对当时社会环境下历史遗留的教育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批判和总结,并基于对当时社会教育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需求的思考,希望通过教育而实现其社会理想而构造的一个庞大的教育理论体系。
很多一起读书的同学说道:“我觉得读前言(滕大春)读得懂,后面正文就搞不清楚了!”其实我也有同感,但是还是尽最大的努力去理解。当然,滕大春让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有了支持和参考,但我疑惑的是,我理解的应该是还是滕大春的理解。下面是我对这本书印象深刻的地方的理解和分析。
1.选段截图
截图来自书P9,电子版103页
这一段出自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这是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论述中典型的关于教育本源性的命题——教育即生活,他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定位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教育最广的意义上就是社会生活的延续, 社会的发展更新过程中,使新生一代未成熟的个体通过已成熟个体对其知识,经验, 理想,希望的传递, 杜威认为 “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 社会在传递中,沟通中生存。”而教育是沟通的一种演变. 将教育上升到生活的需要,与生活和为一体,因此我认识到教育就是一种生活,并且应该是一种“健康,纯真的,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这种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观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通过沟通来传递知识,它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保持教育的持久效应. 同时强调沟通也能反映出杜威的民主思想,对灌输,强制的教育态度进行批判,要求教育者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天赋。而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能建立我们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将接受教育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来对待。认识到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其它的过程,而就是人的生活过程。
2.选段截图
截图来自书P49,电子版143页
教育即生长是把教育和生长过程融为一体,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的拓展.一个未成熟的人经过成熟人的经验的传授, 也就是经过教育,使得未成熟人能在社会中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得以成长, 而教育的过程就是未成熟状态走向成熟状态的生长过程. 在生长过程中,不仅有环境的指导作用, 还有个体自身的可塑性, 而教育应该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内容,教育目的都是离不开生活的,并且在生活中受教育,这样的教育就使个体得到不断的生长。其实“教育即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打下理论基础。
杜威在批判继承传统教育目的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传统的教育目的是属于教育过程之外的!从外面强加于教育过程的,过多地强调社会和教师及家长的需要,强调教育为将来做准备,而忽视学生本身的需要,忽视学生的活动以及学生现时的兴趣和经验。在杜威看来,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之中,教育活动之中,教育过程之外无目的。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实际上是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并非说教育本身无目的。而“教育即生长”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生长的过程,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所以实际上杜威是
将“生长”作为其教育目的,而生长又意味着民主,所以,进一步说“民主”是杜威的教育目的,它就寓于教育过程之中’杜威批判了卢梭以发展天性为教育目的,批判了把实现社会效能作为教育目的,批判了把文化作为教育目的。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教育目的论,借以反衬教育无目的论的正确。
当然同时也有人批判杜威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能动性。我认为任何理论和观点都要将它投放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去判断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背离社会大背景,不是理论和观点本身的问题,是使用它的人和评判它的人的问题。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强调解放儿童的观点在当时教育脱离社会现实和不顾儿童身心健康的情况来说是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当今文化积累的社会现实中,仅仅用直接经验轻视历史文化的教育来轮廓所有的教育则是片面的,但我认为这样的理论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中本身不是片面极端,只怕我们理解片面和极端,把原本深刻的东西变得浅薄起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