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党报党刊导读

党报党刊导读

时间:2022-10-14 来源:乌哈旅游
党报党刊导读第十六期

关注平均数背后的民生

(人民日报 2010年5月10日)

人均收入、人均产值、户均财产„„考量经济、社会、民生情况时,平均数颇受重视。以人口为“分母”的平均,直接体现发展的“强度”。重视平均数,比仅仅关注“总量”更为科学。

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平均数越来越喜人。然而,我们也不能眼里只有平均数,更不能因为平均数而沾沾自喜。要知道,凡有平均,就肯定有平均线上,也有平均线下,平均数的“削峰填谷”,往往让人忽视那些“被平均”了的低收入者、困难群众。

很多时候,平均数并不代表“大多数”。从统计学角度看,平均数指标虽精确、敏感,却有“致命弱点”,平均的“乘除法”,很容易掩盖个体之间的差异。比如,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从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与最低的10%人群,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所以,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是一个让平均数变成“大多数”的过程。通过各种手段,“调高、扩中、提低”,减少贫富差距,这种“橄榄型”的社会,才是

最稳定的社会形态。

如果说平均数体现发展水平,平均数下的状况则显示发展深度。困难群体的状况,比起平均数来,是体现发展水平、和谐程度更重要的指标。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平均线下的困难群体,因为他们最需要救济和保护。这部分人真正得到保障,整个社会才更加公平、和谐。

归根结底,真正的民生冷暖,远不能仅以数字衡量。对于领导干部,心中要有“平均”的概念,更要有“每一个”的概念,关注群众收入、生活的彼此差异,关注如何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扩大低保人群,提高低保标准,完善社会救助„„只有认真分析、研究这些平均数背后的情况,才能心中有数、脚下有路,认清责任、找准方向。只有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平均数才有意义。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人玩数字游戏:对于成绩,算“乘法”;对于困难,算“除法”。很多数据,眉毛胡子一把抓,脱离群众感受,也有违客观实际。这种“平均”,使问题“消失”在复杂的统计方法中,貌似科学合理,实则掩盖了城乡差距、地域差距。“看上去很美”的平均数,并无益于发现问题、改善民生。这些人,当借鉴温家宝总理的“算法”: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平均数背后有民生。我们应该把平均数当做一个提醒,时刻问

一问:还有多少人没有达到平均数?平均数和大多数,还有多远的距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