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套课文配套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套课文配套练习题

时间:2023-01-29 来源:乌哈旅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全套课文配套练习题

目录

第一课 林黛玉进贾府 .......................................................................................... 2 第二课 祝福 ........................................................................................................ 9 第三课 老人与海 ................................................................................................ 18 第四课 蜀道难 .................................................................................................... 27 第五课 杜甫诗三首 ............................................................................................ 35 第六课 琵琶行并序 ............................................................................................ 42 第七课 李商隐诗两首 ......................................................................................... 46 第八课 寡人之于国也 ......................................................................................... 52 第九课 劝学 ....................................................................................................... 58 第十课 过秦论 .................................................................................................. 65 第十一课 师说 .................................................................................................. 72 第十二课 动物游戏之谜 ..................................................................................... 79 第十三课 宇宙的边疆 ......................................................................................... 85 第十四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 93

第一课 林黛玉进贾府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敕造(chì)翠幄(wò)内帷(wéi)偏僻(bì) B.两靥(yǎn)罥烟眉(juàn)宫绦(tāo)阜盛(fù) C.嫡亲(dí)忖度(cǔn)城垣(huán)潦倒(liáo) D.筵席(yán)屏风(píng)瞋视(chēn)孽障(ni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僻”读pì;B项,“靥”读yè;C项,“垣”读yu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沾惹厮混无与伦比雕梁画栋放诞无理 B.嫡亲暮霭功名利禄峻眼修眉弱柳扶风 C.璀灿乖张鼎力相助顾盼神飞孽根祸胎 D.轩昂久候脍炙人口鳞次栉比纨袴膏粱 【答案】D

【解析】A项中,“放诞无理”应写作“放诞无礼”;B项中,“峻眼修眉”应为“俊眼修眉”;C项中,“璀灿”应为“璀璨”。

3、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⑴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________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⑵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________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

①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②方欲拜见时,外祖母早把他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③贾母见王嬷嬷极老,雪雁又甚小,一团孩气, ④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 A.①③ 【答案】B

【解析】第一句要考虑“方欲拜见”的主语是黛玉,故选①;第二句要紧承前句“名唤作雪雁”,故选④。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些博友认为,规定气候资源归国有并非不经之谈,但要防止《条例》在执行时伤害市场公平,进而挫伤民企积极性。

B.有些女孩子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能照出人影的东西,总喜欢凑过去照几下——你看,她又在玻璃窗前顾影自怜了。

C.被批评者与批评者能够敛声屏气坐下来对话,消释不快,这在当今中国文坛上实在少见,余秋雨和余杰就做到了这一点。

D.现代人过分强调商品包装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自身衣着的包装,但盛妆丽服包裹下的灵魂,究竟有多少分量,却无人注重。

【答案】C

【解析】A项,不经之谈:指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B项,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C项,“敛声屏气”,形容畏惧与小心。应为“心平气和”。D项,“盛妆丽服”,华丽的服装,美好的打扮。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长征沿线各地在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活动中,广大干部群众讲述长征故事,歌颂长征英雄,践行长征精神,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B.要让所有的农村孩子分享教育公平的阳光,政府就必须搭建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C.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质安全摸底工作已完成,有关部门在按照“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原则指导下,落实责任主体,保证用水安全。

D.《新华字典》1953年编纂完成,历经11次修订,日前以567亿册的总发行量获得“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两项吉尼斯纪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长征沿线各地在……中”成分残缺;C项“在按照……的原则指导下”句式杂糅;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项“获得……纪录”动宾搭配不当。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如D项“获得……纪录”动宾搭配不当。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如本题C项“在按照……的原则指导下”句式杂糅。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6、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王进贾府》这个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 B.《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C.《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大批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文中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虚写贾赦、贾政等等。

【答案】D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

D项,“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错误,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D错误。

故选D。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要新,第二十三个“世界续书日”前夕,一些商家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______________,相

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__________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绵绵不绝的魅力。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个体的、静穆的一项文化生产,还将是动态的一项思想活动。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正是在大众的____________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_____________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要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B.而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是不变的 C.人们没有改变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D.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人们是不变的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段,了解大概意思,对涉及的领域、语体风格进行明辨和认识。再次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根据语境综合分析作答,有时答题要点会在材料中有所提示。从语境来看,第1段开头“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是本段的中心句,即本段包含“阅读是永恒的”“载体不断更新”两个内容。“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是说阅读载体的变化更新,那么后面应是说阅读的永恒,即“不变的是……”。B、D两项,把“不变的”放在后面,与下文“经典作品的魅力”不能很好地衔接,可排除。C项,不能体现出与上文之间的转折关系,且与下文的语意衔接不顺畅,可排除。故选A。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销声匿迹风生水起口耳相传众所周知 B.烟消云散风起云涌口耳相传家喻户晓 C.销声匿迹风起云涌口传心授家喻户晓

D.烟消云散风生水起口传心授众所周知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可采用排除法。先看第一空:“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销声匿迹”指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烟消云散”侧重于消失,多用于物;“销声匿迹”侧重于隐藏,多用于人。句中是强调“经典作品的魅力”没有消失,用“烟消云散”更恰当,据此可排除A、C两项。再看第三空:“口耳相传”指以口说耳听的方式传授或流传;“口传心授”指老师亲口讲授,学生心领神会。“口传心授”多用于师生之间,文中是说大众之间,应用“口耳相传”,据此可排除D项。再用其他两空验证。第二空,“风生水起”,意思是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风起云涌”,形容雄浑磅礴之势;也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修饰“知识付费”,用“风生水起”突出其蓬勃兴旺地发展,更恰当。第四空,“众所周知”,意思是大家都知道的。“家喻户晓”,意思是每家每户都明白;谓人人皆知。用来修饰“经典作品”,是具体到个人熟悉经典作品的情况,用“众所周知”更合适。故选B。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动态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文化生产。

B.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动态的一项文化生产,还将是个体的、静穆的一项思想活动。

C.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D.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还将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记忆中的错例,找到错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个体的、静穆的”应修饰“思想活动”,“动态的”应修饰“文化生产”,据此可排除A项;二是定语位置不当,按多层定语的排列顺序,“一项”作为数量词应放在“个体的、静穆

的”“动态的”之前,据此可排除B项;三是分句顺序不当,“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按照逻辑事理分析,“思想活动”应在前,“文化生产”应在后,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C。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曹雪芹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子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宝玉笑道:“我何曾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薛姨妈便令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李嬷嬤便上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央道:“妈妈,我只吃一盅。”李嬷嬷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得我挨了两日骂……”薛姨妈笑道:“老货,你只放心吃你的去。我也不许他吃多了。便是老太太问,有我呢。”……那李嬷嬤听如此说,只得和众人去吃些酒水。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烫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一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理睬他。……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里肯不吃?宝玉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盅就不吃了。”李嬷嬷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宝玉听

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嬷不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知。”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我这话算什么!”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薛姨妈一面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这里没好的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唬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只管放心吃,都有我呢。……”因命:“再烫热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10、林黛玉到梨香院,一看到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了”,黛玉觉得是自己打搅了宝玉吗?请简要分析。

【答案】林黛玉见宝玉和宝钗一起玩乐,怀疑二人过于亲密,因而心生醋意,所以说这样的话讽刺二人。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情节的题目,要求回答“我来的不巧了”反应林黛玉的心理,注意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从题目中“半含酸”的字眼出发,联系小说中宝玉、宝钗、黛玉三人之间的关系和选文中提供的情景——宝玉和宝钗正在一起玩乐等因素看,应该是因而心生醋意,所以说这样的话讽刺二人。

11、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等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她们的理由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由此可见,三人劝宝玉的动机也是不同的,她们的动机各是什么?

【答案】(薛姨妈的理由:)“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 (动机:)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

(薛宝钗的理由:)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动机:)是细腻的体贴关心。

(李嬷嬷的理由:)“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得我挨了两日骂……”

(动机:)是下人对主人的巴结逢迎。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细节的题目,要求回答“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等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她们的理由和动机”,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要求,第一问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二问可从她们各自说的话和与宝玉的关系两个角度考虑。薛姨妈: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薛宝钗:是细腻的体贴关心;李嬷嬷:是下人对主人的巴结逢迎。

12、体会最后一段宝玉的心理变化。请简述这一变化过程。

【答案】喜→忧→喜(或:心甜意洽→心中大不自在且垂了头→方又鼓起兴来)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的题目,注意题干中提示筛选信息的范围——最后一段,然后筛选描写宝玉心理的词句“心甜意洽”“心中大不自在且垂了头”“方又鼓起兴来”,加以概括。

点睛: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

四、语言表达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是《红楼梦》中薛宝钗题咏柳絮的诗句。同样的情境和期待也颇适合于放风筝。当然,风筝最终能否高飞入天,①_______________。首先在风筝的形制上。如风筝有软翅硬翅之分,硬翅容易飞高,软翅不兜风,飞不高。因风筝材质、形状的区别,制作要诀不尽相同。②_________________,放风筝同样需要技巧,要审风度时,适时地放手、抖线等。除了个人能力外,风筝高飞还依赖于风力、风向等因素,适度的风才能将风筝送上青云。

答案:示例: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②做风筝是一门技术

解析:第一处横线的后面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因素,因此补入的内容应是“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第二处横线后面“同样需要技巧”,此处必然要谈“做风筝”的技巧问题。

第二课 祝福

一、单选题

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朱拓(tà)忌讳(huì)悚然(sǒng)监生(jiān) B.鄙薄(bó)炮烙(pào)踌蹰(chú)新正(zhēng) C.草窠(kē)谬种(miù)搭讪(shàn)执拗(niù) D.蹙额(cù)窈陷(yǎo)踝骨(luǒ)间或(jiàn) 【答案】C

【解析】A项,“监生”中的“监”应读jiàn;B项,“炮烙”中的“炮”应读páo;D项,“踝骨”中的“踝”应读huá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寻死觅活宽宏大量磨拳擦掌 B.百无聊赖瘦削不堪芒刺在背 C.五彩斑斓别出心裁欢呼鹊跃 D.微乎其微因地治宜踌躇满志 【答案】B 【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A项,磨拳擦掌——摩拳擦掌;C项,欢呼鹊跃——欢呼雀跃;D项,因地治宜——因地制宜。故选B。

3、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答案】A

【解析】在所给的语段中,第④句话是总说,应放在开始,以便使“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①③为一组,谈鲁迅对“文人墨客”“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的态度;⑤与①③构成并列关系;②与后文衔接。

4、下列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那些在魔兽世界游戏停服期间百无聊赖的网游玩家们而言,这一看似平淡无奇却充满温情的帖子成了消解心中郁闷和寂寞的一剂良药。

B.近期,某娱乐媒体推出了新一期栏目,由众多明星全新打造的年度最新造型非常惊艳大胆,让人眼前一亮,真可谓沸反盈天、争奇斗艳。

C.在阿拉比这样一位精明强干、雷厉风行的领导人的带领下,阿盟会走向哪里,在目前的西亚北非动荡局面中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值得关注。

D.虽然他们表面上看来和常人无异,某些老同志还说他们“少不更事”,但一谈起缉毒来,大家对他们的专业和智慧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答案】B

【解析】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不能形容造型。 5、对祥林嫂向“我”打听灵魂的有无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祥林嫂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精神麻木,灵魂有无都无所谓,只想弄个明白。 B.祥林嫂希望有灵魂,能和自己的儿子阿毛相见,慰藉自己孤独的心。 C.祥林嫂怕有灵魂,害怕死后在地狱被锯开来。

D.祥林嫂既希望有灵魂,又希望没有灵魂,心情十分矛盾。 【答案】A

【解析】祥林嫂对灵魂有无想得很多,并非无所谓

6、小说结尾再次写鲁镇“祝福”的热闹景象,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说明祥林嫂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B.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C.热闹的景象恰似是祥林嫂的葬礼,表现出人们对祥林嫂的同情。 D.热闹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死恰成鲜明对比,反映了民众的愚昧、冷酷,同时也与前文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说明祥林嫂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说法不准确;C.“热闹的景象恰似是祥林嫂的葬礼”说法不正确,也没有表现人们对祥林嫂的同情;D.“反映了民众的愚昧、冷酷”表述不准确。只有B项表述的全面、准确。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__地进行,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__________的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以愈发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使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 B.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C.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时尚文化 D.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解答本题,注意陈述对象应保持一致,前后照应。

A项,“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与后面的“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衔接不连贯,应排除。

B项,“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主语本应是“乡土文化”,此处主语却是“我国各地”,故可排除。

C项,“时尚文化”与前面的“乡土文化热”衔接紧密,“一种情结”与后面的“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衔接紧密,据此可排除C项。

故选D。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方兴未艾心驰神往匠心独运饱经风霜 B.如火如荼趋之若鹜别开生面饱经风霜 C.如火如荼心驰神往匠心独运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趋之若鹜别开生面饱经沧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方兴未艾”不能作状语,据此可排除AD两项。

“心驰神往”指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第二空语境无贬义,应选“心驰神往”,据此可排除B项。

“匠心独运”指独具创新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形容文学艺术等方面构思巧妙。不能用于形容制造工具等;“别开生面”指指新的面貌。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结合“乡土工艺品”分析,选用“匠心独运”。

“饱经风霜”指比喻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练。“饱经沧桑”指意思是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结合“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新生”分析,选用“饱经沧桑”。

故选C。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传承……文化”“保持……特色”才是正确搭配,据此可排除AD两项;二是成分赘余,“一致”与“共识”有重复,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B。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浣衣母 废名

①自从李妈的离奇消息传出之后,这条街上,每到散在门口的鸡都回进厨房的一角漆黑的窠里,年老的婆子们,按着平素的交情,自然地聚成许多小堆,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地摆着头:“从哪里说起!”

②李妈今年五十岁。祖父们常说李妈曾经住过高大的瓦屋,李妈的李爷,是一个酒鬼。当李妈还年轻,家运刚转到蹇滞的时候,李爷确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留给李妈的是两个哥儿,一个驼背姑娘,另外便是一间茅草房。

③这间茅草房建筑在沙滩的一个土坡上,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前面流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李妈利用这天然形势,包洗城里几家太太的衣服。孩子都还小,自己生来又是小姐般的斯文,吃不上三碗就饱了。太太们也不像打发别的粗糙的婆子,逢着送来衣服的时

候,总是很客气地留着,非待用过饭,不让回去。

④城里太太们的孩子,起初偶然跟着自己的妈妈出城游玩一两趟,后来也舍不得这新辟的自由世界了。李妈的荷包,从没有空过,加以善于鉴别糖果的可吃与不可吃,母亲们更是放心。太太们的姑娘,吃过晚饭,偶然也下河洗衣,首先央求李妈在河的上游阳光射不到的地方寻觅最是清流的一角——洗衣在她们是一种游戏,好像久在樊笼,突然飞进树林的雀子。李妈这时刚从街上回来,坐在门口,慈爱地张视她们。她们有了这公共的母亲,越发显得活泼而且近于神圣了。姑娘们回家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许多责备了。

⑤傍晚,河的对岸以及宽阔的桥石上,可以看出三五成群的少年,有刚从教师的羁绊下逃脱的,有赶早做完了工作修饰得胜过一切念书相公的。卖柴的乡人卸下担子在桥头一棵杨柳树下乘凉,时常意外地得到李妈的一大杯凉茶,他们渐渐也带点自己田地里产出的豌豆、芋头之类作报酬。

⑥李妈的哥儿长大了,酒鬼父亲的模样,一个终于死了,那一个逃到什么地方当兵去了。

⑦守城的兵士,渐渐同李妈认识,李妈的名字遍知于全营。有两个很带着孩子气的,简直用了妈妈的称呼,从别处讹索来的蔬菜同鱼肉,都拿到李妈家,自己烹煮,客一般地款待李妈。衣服请李妈洗,有点破敝的地方,又很顽皮地要求缝补。李妈的柴木快要烧完了,趁着李妈不在家,站在桥头勒买几担,李妈回来,很窘地叫怨,他们便一溜烟跑了。李妈用了寂寞的眼光望着他们跑,随又默默地坐在板凳上了。

⑧李妈的不可挽救的命运到了——驼背姑娘死了。这小小的死,牵动了全城来吊唁:祖父们从门口,小孩们从壁缝;太太用食点,同行当的婆子用哀词。李妈只是沉沉地想,抬头的勇气,大约也没有了。

⑨今年夏天来了一个单身汉,年纪三十岁上下,背地里时常奇怪李妈的哥儿有娘不知道孝敬。一日想到,在李妈门口树荫下设茶座,生意必定很好,跑去跟李妈商量。自然,李妈是无有不行方便的。

⑩人们不像从前吝惜了,用的是双铜子,每碗掏两枚,值得四十文;水不花本钱,除偿茶叶同柴炭,可以赚米半升。那汉子苦央着李妈不再洗衣服:“到了死的日子还是跪!”李妈也就过着未曾经历过的安逸了。王妈带着孙儿来谈天:“老天的好缘法!”李妈也赔笑,然而不像王妈笑得自然。

王妈很不安:“我只私地向三⑪谣言轰动了全城,都说是王妈亲眼撞见的。

太太讲过,三太太最是爱护李妈的,而且是本家!”李妈这几日来往三太太很密,反复说着:“人很好,比我大儿子只大四岁。……唉,享不到自己儿的福,靠人的!”三太太失了往日的殷勤,无精打采地答着。李妈也只有无精打采地回去了。 好久没有放在李妈的茅草房当前。年轻的母亲⑫姑娘们美丽而轻便的衣篮,

们,苦拉着孩子吃奶:“城外有老虎,你不怕,我怕!”只有城门口面店的小家伙,同驴子贪恋河边的青草一样,时时刻刻跑到土坡;然而李妈似乎看不见这爬来爬去的小虫,荷包里虽然有铜子,糖果是不再买的了。

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就是她的逃到什么⑬那汉子不能不走。这样,

地方的儿子,倘若他没有吃子弹,倘若他的脾气改过来。

(有删改)

10、小说第①段中,婆子们“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诧异”于李妈会有新情感,而且对方比李妈年纪小很多;“叹惜”于李妈不能守住贞洁;“愉快”则是因为李妈的事使她们有了谈资,她们所嫉妒的形象垮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情节和主题进行分析。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先写众人对浣衣母的态度,然后展开叙述浣衣母的一生。浣衣母原是“公共的母亲”的形象,后因“离奇消息”,其在众人眼中的形象轰然倒塌。题中“诧异”“叹惜”“愉快”既是写众人对浣衣母的态度,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世道人心。分析至此,不难得出答案。

点睛: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

11、小说中哪些事表现出李妈是一位“公共的母亲”的形象?请概括作答。 【答案】①城里太太们的孩子都喜欢李妈;②李妈善待卖柴的乡人,乡人用土产酬答李妈;③守城士兵与李妈在生活上互相照顾。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李妈之所以能成为“公共的母亲”,是因为她的慈爱、善良,善待周围人。“公共的母亲”出现在文章第④段,第④至⑦段集中写了其作为“公共的母亲”的几件事,即第④段中的城里太太们的孩子都很喜欢她,第⑤段中的她对乡人的照顾,第⑦段中的她与守城士兵的相互照顾。考生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12、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画线词“寂寞”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含义:守城的士兵来帮助李妈,让她想到自己的儿子一死一走,自己没有依靠,感到寂寞;看到帮自己的士兵,想到了当兵的儿子,要是儿子在近处当兵,自己也不至于这么孤独无依,因而越想越悲伤。作用:为后文写李妈寻

找情感寄托,受人冷落的情节作铺垫。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分析“寂寞”一词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李妈寂寞的原因。由第⑦段的内容可知,李妈是因为看到守城的士兵,想到了自己的儿子,继而体会到自己的命运的可悲,因而备感寂寞。对作用的解答,要结合前后文进行分析。前文写她是“公共的母亲”,形象圣洁,而后文则写她与比自己小很多的汉子的“离奇”事件,形象倒塌。此处的“寂寞”明显为后文的情节做了铺垫。

13、请探究小说结尾“那汉子不能不走”的意蕴。

【答案】①汉子因为李妈受到非议而不得不选择离开;②作为圣洁的“公共的母亲”形象,李妈失去了追求感情幸福的权利;③反映了民风淳朴的世界里人性的狭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探究小说中重要语句的意蕴,要注重把握其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等。就本题而言,要联系上文,分析那汉子不能不走的原因、汉子的离开对李妈的影响、乡民的观念等。如汉子不能不走是因为人们对李妈的非议,这就反映了民风淳朴的世界里人性的狭隘。

四、语言表达

14、下图是鲁迅小说《祝福》的插图。请为这一幅画拟写一则解说词,突出某一细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答:

【答案】参考示例:那木刻般凄然的面孔,像是被死神重重地击了一掌,那

微微下垂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无边的苦痛和对生命的无奈。(其他,如苍白的头发、空洞的双眼、破烂的衣衫、僵硬的手指、开裂的竹竿等)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认真观察画面,弄清画面的主体以及图画所涉及的细节,根据具体要求作答。就本题而言,要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细节(尤其是肖像),并结合人物的人生遭际和课文的主题加以解说。另外还要注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的要求。

15、下面是某高校学生邀请该校知名教授参加学生活动的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本周五我院学生会将操办一场读书分享会。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潜心治学的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名誉,现忝列文学院院长一职。我们特邀您担任本次活动的客座教授,衷心希望您能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参加,恭候您亲临指导。 答案:“操办”改“举办”,“贵校”改“我校”,“名誉”改“声誉”,“忝列”改“担任”,“从百忙之中”“抽身”和“拨冗”删去一个。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是某高校学生邀请该校知名教授参加学生活动的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操办”改“举办”,“操办”口语化较重,“举办”用于正式场合或文体。“贵校”改“我校”,“贵校”是对被人学校的敬称,而知名教授本就来自和同一个学校,故改为“我校”。“名誉”改“声誉”,“名誉”是指社会对特定的公民的品行,思想,道德,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而“声誉”是指声望名誉,比名誉更深一层。“忝列”改“担任”,“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从百忙之中”“拨冗”:敬辞,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它“抽身”和“拨冗”语意重复,删去一个。语言得体的一般方法:注意特殊用语的含义和用法,如谦辞(自称)与敬语(他称),褒义与贬义,口语和书面语等,准确用词,把握分寸。同时考虑说话与受话双方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职业经历、性格修养等,说话要尽可能体现对他人应有的尊重、适度的礼貌及真诚的谦逊。注意说话的外部环境,即时间地点、场合、氛围等,要“入乡随俗”,“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不同的语体、文体特点,并保持说话风格的一致。大致说来,口头语通俗易懂,而书面语则庄重典雅。

第三课 老人与海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祷告(dǎo)踪迹(zōng)倾斜(qiōng)攥住(zuàn) B.逃窜(cuàn)残骸(hái)嗜好(shì)蹂躏(lìn) C.倒霉(méi)提防(tí)桅杆(wéi)舵柄(duò) D.攮进(nǎng)撕掉(sī)撬开(qiào)榫头(xǔn)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倾”应读qīng;C项,“提”应读dī;D项,“榫”应读sǔn。

2、下列各组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苍皇狠毒无比残缺不全 B.踪迹奋不顾身慢不经心 C.精采蜂拥而至胡思乱想 D.理睬目瞪口呆遍体鳞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题中A项,苍-仓;B项,慢-漫;C项,采-彩。

3、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鲨鱼的出现不是____的。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蹿上来。

(2)他向它扎去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但他抱着无比的决心和____的恶意。

(3)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它们是____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看到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时所放出的磷光。

A.突然实足成群结队 B.突然十足接踵而至 C.偶然十足成群结队 D.偶然实足接踵而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注意啊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题中“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突然”,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十足”,十分充足的;“实足”,确

实足数的。“成群结队”,一群群地集合在一起;“接踵而至”,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煞费苦心地把多层含义融合在一个简单的故事里,意在使读者从故事里读出完整的人生哲学。

B.《好家伙》中芦焱(张译饰)受刑的情景令我印象深刻:全身遍体鳞伤,目光坚毅,拒不屈服。让我见识了什么是革命精神。

C.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能前仆后继,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从一而终,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D.年老的桑迪亚哥孤独、背运,生活也是捉襟见肘,但他乐观、自信、勇敢、坚韧,在与鲨鱼的搏斗中展现了一个人的尊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B项,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与前面“全身”语意重复;C项,多指用情专一,一女不侍二夫,夫死不得再嫁。也比喻忠臣不事二主。对象用错;D项,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形容生活不当。

5、下列一组语句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是一部描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

②《老人与海》,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说,“是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了”。

③正如老人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④作品的寓意是象征性的,老人虽败犹荣。

⑤老人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最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架。 A.①④②⑤③ B.②①⑤④③ C.①⑤④③② D.②⑤①④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这段文字是对《老人与海》的评价,②句指明评价的对象,①⑤句说明作品

的内容,④句说明作品的寓意,③句是对④句的解说。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美国作家海明威经常使用小学词汇,但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可见语言的好坏不在辞藻的华丽,而在于使用得是否得当。

B.半年多来,稀土又成了中美之间一个新的交锋点,无论美国媒体和贸易官员都死盯着中国有关稀土储备和管理的政策不放。

C.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D.愚人节期间,各大公司纷纷推出了各自的恶作剧,如可以让用户加已故的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为好友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搭配不当,应在华丽后加“与否”。B项,“无论……和……”搭配不当,应把“和”改为“还是”。C项,“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有歧义。 点睛:搭配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等,较为典型的是一个词语和后面或前面的两个词语配合,和其中的一个搭配不当。此题A项一面对两面,B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靠着“家传秘方”,老字号曾独领风骚;()。据报道,一些老字号品牌餐饮,尚在生死线上挣扎。“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正阳楼,在制作大螃蟹、勾兑涮羊肉汤上,具有独家秘方,曾经红极一时,时下却_________________。

当然,也有不少凭借老秘方自救的老字号。20世纪90年代,云南白药这个____________的“疗伤圣药”,几乎在人们视野中消失,直到把老秘方运用到新载体上才_____________。把白药加入创可贴,云南白药以止血、镇痛、消炎、愈创的优势收复被邦迪占领的阵地;把白药加入牙膏,云南白药以防治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疗效,迅速与国外品牌______________。

绵延千百年,老字号大都历经风霜,它们发展的跌宕轨迹,折射着家国命运的起伏,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汇聚着爱国忧时的民族情感。

如今,时代变了,市场变了,受众变了……老字号该何去何从?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独特的代代相传的工艺秘方,并不是长青之道。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是守着秘方“讨饭吃”的老字号企业,却也不在少数

B.有一些老字号企业也只是守着秘方“讨饭吃”,这个群体也不在少数 C.或许是因为守着秘方“讨饭吃”,故而这类老字号企业不在少数 D.可是也有不在少数的老字号企业,守着秘方“讨饭吃”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本题根据括号前的分句及后文“据报道,一些老字号品牌餐饮,尚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内容可知,补写的句子应与前一分句构成转折关系,强调目前靠着家传秘方“讨饭吃”的老字号企业不在少数。

A项,承接上文的主语“老字号”,重在强调“不在少数”,与上下文衔接紧密。

B项,将陈述对象弱化,削弱了句子表达的语气。 C项,因果关系混乱。

D项,强调的重点偏在“守着秘方‘讨饭吃’”,与上下文衔接不顺畅。 故选A。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江河日下闻名遐迩脱胎换骨各有千秋 B.每况愈下好整以暇脱胎换骨平分秋色 C.每况愈下闻名遐迩浴火重生平分秋色 D.江河日下好整以暇浴火重生各有千秋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结合使用排除法。第一空:“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江河日下”指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每况愈下”偏重于笼统地表示越来越坏;“江河日下”

偏重于一天天地坏下去。结合“红极一时”分析,用“每况愈下”更恰当。第二空:“闻名遐迩”指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好整以暇”形容在纷乱繁忙中,显得既严整又从容。语境强调云南白药曾经很出名,应用“闻名遐迩”。第三空:“浴火重生”比喻经历劫难而重新获得生命或发现新的生命契机;“脱胎换骨”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结合“收复被邦迪占领的阵地”等内容分析,应用“浴火重生”。第四空:“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根据“与国外品牌”可知,比较的对象为两方,应用“平分秋色”。故选C。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独特的代代相传的工艺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并不是长青之道。

B.或许在时代喧嚣的变迁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并不是长青之道。

C.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并不是长青之道。

D.或许在时代变迁的喧嚣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并不是长青之道。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定语位置不当,“独特的代代相传的工艺秘方”应改为“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据此可排除A项;二是语序不当,分句顺序不当,论述应先具体再抽象,根据原文语境,应先叙述守住“秘方”,再叙述守住“传统”,据此可排除BD两项。故选C。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①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鲨鱼上来得那么快,毫无预兆地划破蓝色的海水,

出现在太阳底下。随后,它又回到水里,捕捉到血腥味,开始顺着小船和鱼的航道游来。

②有时候,鲨鱼会找不到气味,但又会重新捕捉到它,也许不过是蛛丝马迹,鲨鱼却会游得很快,紧追上去。这是一条很大的灰鲭鲨,生来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样快。除了鱼嘴,浑身都很漂亮。它的背像箭鱼的背那么蓝,肚皮为银色,鱼皮光滑漂亮。它的体态像箭鱼,就是那张大嘴不一样。这时它嘴巴紧闭,贴着水面游得很快,高高的背鳍刀子一般在水里穿行,毫不抖动。在紧闭的双唇里,八排牙齿向内倾斜。这不是大多数鲨鱼常见的金字塔形牙齿,样子倒像卷成爪子模样的人的手指。它的牙齿跟老人的手指差不多长,两侧有着像剃刀般锋利的刀口。这种鱼生来就是捕食海里所有鱼的,速度那么快,体格那么强壮,又是全副武装,所以没有其他敌人。现在,它闻到了新鲜的血腥味,便开始加速,蓝色的背鳍划破了海水。

③老人看着鲨鱼过来,知道它天不怕地不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鲨鱼靠近,一面准备好鱼叉,把绳子系紧了。可是绳子太短,缺了一截,就是割下来捆鱼的那一截。

④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好景不长,他想。瞧着鲨鱼逼近,他看了看那条大鱼。也许这只是一场梦,他想。我不可能阻止它攻击我,但也许我能逮住它。登土鲨(原文为西班牙语,此处为音译,用于称呼灰鲭鲨),他想。叫你妈倒霉。 ⑤鲨鱼快速靠近船尾,在袭击大鱼的时候,老人见它张开大嘴,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鲨鱼的头钻出水面,背也露了出来,老人听见鲨鱼撕开大鱼皮肉的声音,他把鱼叉猛地往下刺向鲨鱼头部,插进两眼之间那条线与从鼻子笔直往后的那条线的交点上。其实那些线是不存在的。只有厚重尖利的蓝色脑袋,巨大的眼睛,咔嚓作响、吞噬一切的攻击性的嘴巴。不过那是鱼脑所在,老人刺中了这个地方。他用血汁模糊的双手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⑥鲨鱼翻过身来,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已没有了生气。随后鲨鱼又翻了个身,身上裹了两圈绳索。老人知道鲨鱼已经死了,但它不愿接受死亡。接着,鲨鱼肚皮朝天,甩动着尾巴,咯咯地咬着嘴巴,像一艘快艇似的破浪前进。尾巴击水的地方泛起了白色的水花,绳索绷紧了,颤抖着,最后断掉了。这时,鲨鱼四分之三的身体完全露出水面,在那儿静静地躺了一会儿,老人瞧着它。随后,鲨鱼慢慢地下沉了。

⑦“它叼走了近四十磅肉。”老人大声说。还带走了我的鱼叉和全部的绳索,他想。现在我的大鱼又在淌血了,而且还会有其他鲨鱼来袭的。

⑧大鱼被咬得不成样子,他不想再去看它了。鱼受到袭击时,仿佛他自己受到了袭击。

⑨不过,攻击我那条鱼的鲨鱼被我给宰了,他想。我见到过的登土鲨就数它最大。天主知道,我是见过大鲨鱼的。

⑩好景不长,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

鱼,希望独个儿在床上躺在报纸上。

(11)“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不过我还是很难过,我竟宰了这条鱼,他想。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与海》(节选)叙述了这样的故事:在老人捕到大鱼后,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的袭击,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并杀死了它。

B.《老人与海》是自传体小说,节选部分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以期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C.海明威主张创作既要忠实于他所了解的生活的知识,又要有合理的想象。《老人与海》(节选)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D.在第⑧段里,写出了老人对大鱼“被咬食”的痛惜和无奈,对“被咬得不成样子”的大鱼的同情,对捕获大鱼的后悔,以及劳动成果被掠夺后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挫败感。

【答案】B 【解析】

第一人称是自传体小说的特征,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点睛: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考到归纳文章要点的题目,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①“去粗取精”:紧扣材料中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②综合句意: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即对每个独立句意或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内容上的“公因式”;③整体透视:对表达含蓄的文章,宏观全文,分析“潜台词”,联系主旨,归纳要点。具体步骤应该是:①找到相关材料的位置范围,要点要么在关键段中(总起总结段、过渡段),要么在主体段中,局部的要点在题目提示的限制段中;②切割一“块”。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段落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再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有时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有时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有时又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联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③抽“条”。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方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

11、下面是《老人与海》(节选)第①段前两句的不同译文,哪种译文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理由。

译文1: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

译文2: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那一大片暗红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

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它从水底深处上来了。

【答案】译文1更符合。因为海明威的语言简洁、明快、有力。从句式上看,译文1使用短句,而译文2使用长句,所以译文1更简洁、明快;译文1运用因果倒装,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鲨鱼来袭的原因,而译文2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从用词上看,译文1比译文2更有力,如“来袭”比“出现”更能体现鲨鱼的凶猛,更有力度。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对句子赏析,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即可:(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点睛:文章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总的特色,主要指的是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又主要由作者的写作个性、选择的题材类型决定的。不同的体裁也有着不同的风格:记叙文、散文主要有平实、华丽、清新、自然、明快、含蓄、淡雅等风格,议论文(杂文、随笔)主要有幽默诙谐、辛辣、冷峻、嬉笑怒骂、愤激等风格。

12、《老人与海》(节选)第④⑤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其表达效果也不同。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老人脑子清醒好使,决心很大,却不抱什么希望。 ②他刺的时候不抱希望,却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

【答案】第①句强调“不抱什么希望”,写出老人身处的环境恶劣(面临的对手强大),以及老人对此的清醒认识,同时为下文写鲨鱼吞食大鱼作铺垫。第②句强调“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写出了老人“刺”的力度之大,表现老人的勇敢和不屈,也为下文老人杀死鲨鱼作铺垫。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分析这句话可知,第①句强调“不抱什么希望”,写出老人身处的环境恶劣(面临的对手强大),以及老人对此的清醒认识,同时为下文写鲨鱼吞食大鱼作铺垫。第

②句强调“带着决心和十足的恶意”,写出了老人“刺”的力度之大,表现老人的勇敢和不屈,也为下文老人杀死鲨鱼作铺垫。

点睛:回答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1)确定指定段落在文中的位置。文学作品的段落有些分得很细,达到几十段;有些只有几段,但一般都在五段以上。答题前先把全文划分为几个大的部分,然后看清楚所选文段大体上是在开头部分还是中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2)心中明确开头、过渡、结尾段等的作用。开头段起统摄全篇,领起下文的作用:如果是写景可以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如果是记叙,可能是埋下伏笔,设置悬念。过渡段起承上启下,或单纯的启下作用。结尾段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3)找准答题的角度,一般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第四课 蜀道难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猿猱欲度愁攀援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舞幽壑之潜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B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A.C.D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凋谢”;“使……滚动”;“使……舞动”。故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C.以手抚膺坐长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险也如此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B项,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介词,表比较;介词,在;C项,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代词,代指蜀道;语气副词,表期望,可译为“一定”。

3、对《蜀道难》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人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特点,以展示蜀道之难。

B.这首诗融贯着诗人的浪漫主义激情,主要表现在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用奇特的想象让景色带上浓郁的主观色彩,赋予其诗人的情感气质。

C.这首诗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一,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D.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答案】D 【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技巧、情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诗歌体裁错误。错在“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这首诗的体裁不是新乐府的诗歌形式。故选D。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体诗分为四、五、七言和杂言,没有平仄限制,也不讲求是否对偶。 B.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的诗坛,群星璀璨,出现了李白、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众多诗人。

C.最能反映盛唐精神、代表盛唐诗歌成就的是李白。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着他鲜明的个性。

D.“蜀道难”原本是古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而且因为以前没有把它列入考试范围,考生并没有多少有意识的积累,现在它“不期而遇”,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作为恢复该考点的第一年,想必不会太难,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本题B项,白居易不是盛唐诗人,应为中唐诗人。

5、下列对《蜀道难》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噫”“吁”“嚱”,本来是三个独立的叹词,李白在这里把三个叹词连起来使用,以加强惊叹的语气。

B.诗人把实写、虚写和想象、夸张结合起来刻画山的高险,突出了蜀道之难。 C.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蜀道上空寂、苍凉而又无比壮阔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的奇险。

D.李白擅长写乐府诗,是因为乐府格律较严,也较讲究韵律,能体现高超的艺术手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乐府格律较严”说法不错,恰恰相反,乐府诗格律宽松,而且本项强加因果,李白“擅长写乐府诗”与“乐府格律较严,也较讲究韵律,能体现高超的艺术手法”二者之间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___________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_____________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睛,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____________: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姿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________________。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美轮美奂不同凡响古色古香赏心悦目 B.空前绝后震古烁今遗风余韵心旷神怡 C.美轮美奂震古烁今古色古香心旷神怡 D.空前绝后不同凡响遗风余韵赏心悦目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空:“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空前绝后”指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文中是说“唐诗、宋词、元曲”,应用“空前绝后”。第二空:“震古烁今”指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此外修饰人物,用“震古烁今”更合适。第三空:“古色古香”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遗风余韵”指前人留下的风尚和气韵。“古色古香”多用来形容器物、书画等,此处是说唐宋留下的风尚和气韵,应用“遗风余韵”。第四空:“心旷神怡”指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多作谓语;“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常作定语;此处语境为“莫不令人怎么样”,应该用作谓语的“心旷神怡”。故选B。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人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该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酷爱”指非常爱好,与“特别”有重复,排除B;二是结构混乱,前半句的主语是“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后

半句的主语是“我”,应统一主语,排除AD。故选C。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扪参历井,沿羊肠透迤蜀道而上 B.春江花月,伫立如震的江沙之上 C.携壶老酒,翘首九月初三的夜空 D.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解答此题,也要从意境上体会。括号后的句子是补写内容的主要依据,下文语境为“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姿的树梢”,“诗仙”对应李白,这句话是对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意境的描绘,D项“峨眉”一词正与之照应。故选D。[来

三、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也。长儒少怀节操,胆烈过人。十五袭爵乐安公。周太祖引为亲信,以质直恭勤,授大都督。数有战功,假辅国将军,累迁使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平蜀之役,恒为先锋,攻城野战,所当必破之。宣政元年,除左前军勇猛中大夫。后与乌丸轨围陈将吴明彻于吕梁,陈遣骁将刘景率劲勇七千来为声援,轨令长儒逆拒之。长儒于是取车轮数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连毂相次,以待景军。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高祖受禅,进位上大将军,封蕲春郡公,邑二千五百户。

开皇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并弟叶护及潘那可汗众十馀万,寇掠而南,诏以长儒为行军总管,率众二千击之。遇于周,众寡不敌,军中大惧,长儒慷慨,神色愈烈。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突厥本欲大掠秦、陇,既逢长儒,兵皆力战,虏意大沮,明日,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高祖曰:“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自非英威奋发,奉国情深,抚御有方,士卒用命,岂能以少破众,若斯之伟?”

其年,授宁州刺史,寻转鄜州刺史,母忧去职。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

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起为夏州总管三州六镇都将事,匈奴惮之,不敢窥塞。以病免。又除襄州总管,在职二年,转兰州总管。复转荆州总管三十六州诸军事,高祖谓之曰:“江陵要害,国之南门,今以委公,朕无虑也。”岁馀,卒官。谥曰威。

(摘编自《隋书·列传第十八》)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B.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C.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D.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船舰”是语句“船舰碍轮不得进”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 “及”应该是等到的意思,“俘”的宾语是“数千人”,“及”前面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

句意:刘景到了,船舰被车轮所阻,不能前进。长儒于是派出奇兵,水陆两地一同发动,大破刘景,俘虏几千人。等到俘虏吴明彻后,长儒因战功升任大将军。

故选D。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此处是临时担任、代理官职之意,古汉语中还有权、摄、署等词也有代理官职的意思。

B.受禅,指古代王朝更迭,新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后来也有以禅让之名,

行夺权之实的。

C.可汗,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

D.母忧,亦称为“母艰”“内艰”,如若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按制须离职回祖籍守制三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错误。匈奴的最高统治者为单于。古代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铁勒(高车)、突厥、吐谷浑、阻卜、女真等部族对首领皆称可汗。“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故选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奚长儒出身贵族,自幼胆识过人。在北周与隋两朝他都凭才略出众而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B.达奚长儒足智多谋,作战屡次立功。在对抗陈将刘景一战中他因出奇制胜而进位为上大将军。

C.达奚长儒不畏强敌,御敌视死如归。对突厥一战,他率兵奋勇拼杀,身负重伤,终使敌离去。

D.达奚长儒善掌军事,赤诚报效国家。他担任军中要职,震慑了敌人,为国家消除了边塞之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在对抗陈将刘景一战中他因出奇制胜而进位为上大将军”错误。结合“高祖受禅,进位上大将军,封蕲春郡公,邑二千五百户”分析,达奚长儒进位上大将军是在隋高祖登基之后。故选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

⑵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 【答案】⑴达奚长儒受任于北边边塞,遏制胡人,他共打了十四仗,所到之处,必定挫败敌人。

⑵长儒生性极为孝顺,他不吃不喝达到五天,哀伤憔悴超过礼制,身体几乎将要垮了,天子对他赞许叹赏不已。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长儒受任北鄙”,长儒受任(于)北鄙(省略句);“鄙”,边远的地方;“遏”,遏制;“凡”,一共、总共;“摧”,挫败。(2)“至”,极、最;“悴”,憔悴;“过”,超过;“礼”,礼制;“殆”,近于、几乎;“嘉”,赞许。

四、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揭示艰难困苦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的语句是“所以动心忍性,”。

(2)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以两种动物来反衬蜀道高峻的名句是“,”。

(3)苏轼的《赤壁赋》以“,”两句来从侧面衬托箫声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答案】(1)曾益其所不能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的能力。应注意“猿猱”“壑”“嫠”这几个字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

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五课 杜甫诗三首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凋伤漂泊渚清沙白鸟飞回 B.落魄箫瑟万里悲秋常做客 C.文藻逶迤无边落木萧萧下 D.慨叹朔漠艰难苦恨繁霜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本题可以根据词义来判断字形的正误,B项,“萧瑟”是形容词,而“箫”是名词,故错,应改“萧”;“作客”是指漂泊他乡,故“做”应改为“作”。

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B

【解析】划分节奏时不能把意义单位分开。A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C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D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中学毕业后去了海外,后来一直________澳大利亚,将近三十年了,我和他没见过一面。

②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乔治·奥巴马多年来住在肯尼亚的贫民窟里,生活穷困________。

③今晨,北京突然刮起4级北风,气温也出现小幅下降,秋风________,凉意袭人。

A.作客落寞萧瑟 B.作客潦倒萧瑟 C.做客潦倒萧森 D.做客落寞萧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作客”是指寄居在别处。①句根据句意,应选“作客”。“潦倒”,指颓丧,失意;“落寞”,指寂寞,冷落。②句,用“潦倒”搭配“生活”更恰当,且在语意上可与“穷困”并列。“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萧森”,①形容草木凋零衰败,②凄凉阴森。③句,与“秋风”搭配的是“萧瑟”。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C

【解析】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北方的沙漠 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察看 D.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曾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注意诗歌中的实词的含义,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古义。 6、下列诗句,从修辞手法看,不是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诗歌的修辞手法,C项,对仗是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保持一致。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答案】C

【解析】C项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8、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答案】C

【解析】错在“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

9、对《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都押“un”韵。

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对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

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写出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

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答案】D

【解析】“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议论精辟”有误。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地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它靠的不是_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工部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悠然自得平分秋色另当别论晨钟暮鼓 B.自得其乐平起平坐另当别论一朝一夕 C.悠然自得平起平坐另眼相看晨钟暮鼓 D.自得其乐平分秋色另眼相看一朝一夕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第一空:“悠然自得”指悠闲舒适,从容自在;“自得其乐”指自己从其中得到乐趣。文中强调诗让人们从中得到“乐趣”,用“自得其乐”恰当。第二空:“平起平坐”指地位或权力平等;“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根据文中的“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可知,此处强调“地位”平等,用“平起平坐”恰当。第三空:“另眼相看”的意思是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另当别论”指当作另外的情况来看待或处置。文中强调“另外的情况”,用“另当别论”恰当。第四空:“晨钟幕鼓”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一朝一夕”的意思是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非常短的时间。文中与“长久岁月”相对,用“一朝一夕”恰当。故选B。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的底蕴,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B.有底蕴的文化,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C.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D.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本题中,前文的话题是“诗的传统”,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此处的主语应是“诗的传统”,据此可排除A、B两项;根据括号后面的“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此句强调“底蕴”,故选D。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B.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C.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创造”与后面的宾语不搭配,应改为“造就”;二是语序不当,“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先是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再是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从而“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故选C。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3、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B.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C.颈联用典,主要表现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眼前实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用笔着力表现”的不是“山野”与“江水”,而是“营”与“城”。故选A。

14、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案】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诸葛亮、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因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而生的无奈伤悲。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中。《蜀相》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对其功业未就的惋惜;本诗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等君臣的和睦关系的向往。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需要对两首诗的情感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从两首诗的题材、背景及抒情角度、抒情方式等方面去考虑,然后从思想情感角度逐一表述。本题中,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是写诗人来到了名人故地后自然生发的感慨。本诗是诗人对曾经在公安县建立功业的刘备、吕蒙等人的缅怀,表达了对他们能建功立业的人生的羡慕和对刘备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如诗中写道“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蜀相》一诗则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对其功业未就的惋惜。如诗中说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四、句子默写 15、名句默写:

(1)江间波浪兼天涌, 。 (2) ,孤舟一系故园心

(3)寒衣处处催刀尺, 。 (4)一去紫台连朔漠, 。 (5) ,环珮空归夜月魂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1).⑴塞上风云接地阴(2).⑵丛菊两开他日泪(3).⑶白帝城高急暮砧(4).⑷独留青冢向黄昏(5).⑸画图省识春风面(6).⑹无边落木萧萧下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同时注意“丛”“冢”的写法。

第六课 琵琶行并序

一、单选题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解释无误的一项() A.转徙(tú移动)迁谪(zhé降职) B.悯然(mǐn忧郁)贾人(jiá商人) C.冷涩(sè滞涩)铁骑(qí骑兵)

D.虾蟆(hámá,古地名)嘲哳(zhāozhā,声音杂碎)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和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转徙(xǐ移动);B项,贾人(gǔ商人);C项,铁骑,(jì骑兵)。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曲罢悯然钿头银篦连篇累牍口诵心惟 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 【答案】A 【解析】【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题中B项,“徒”应为“徙”;C项,“崖”应为“涯”;D项,“翻”应为“反”。故选A。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老大嫁作商人妇 B.说尽心中无限事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暮去朝来颜色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题中A项,“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长兄。C项,“突出”,古义:向外冲,出来(两个词);今义:超出一般,鼓出来(一个词)。D项,“颜色”,古义:容貌;今义:色彩。 点睛: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B.商人重利轻别离 C.同是天涯沦落人 D.小学而大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题中A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B项,“重”、“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D项,“小”和“大”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5、下列各句中,引用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拆迁政策,村民依然很不满意,看来,政策的制订还是没有站在村民的角度来全面考虑

B.处在“阿拉伯之春”漩涡中的叙利亚和利比亚,可说“同是天涯沦落人”,而不同的是,利比亚的卡扎菲已被西方武力支持的反对派打死,叙利亚的巴沙尔还在苦苦地挣扎中。

C.官场混迹十多年,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用尽了积蓄,到如今,依然是司马青衫,连个七品芝麻官都没有混上,真叫人不得不说一句当今大学生的口头禅“好郁闷”啊。

D.面对仇敌,打不能打,杀不能杀,他牙关紧咬,两眼喷火,却一言未发,只把扣住扳机的手指松开按上,按上松开。《顺溜》一剧中,对于这场戏的处理可说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完全靠演员的表情动作来突现人物内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考核引用诗句是否合理,题中C项,“司马青衫”常用来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二、诗歌鉴赏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小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6、对节选部分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D.第五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悲惨的心情,第六句用月光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反衬”错误。此处将别时的悲惨凄凉的氛围,江水寒凉,月色惨白清冷,人的心境更是凄凉愁苦。

7、“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诗交代了什么内容?作用是什么?

【答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夜晚)、地点(浔阳江头)、人物(主人和客人)、事件(主人送客人)和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诗句的作用,句子在第二段开头,第一段写江上送客,第二段开头写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点睛: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诗句的内容和作用,答题先围绕主要的意象概括景物特征,然后结合诗句的位置分析作用

8、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答案】①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②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答题时注意寻找描写音乐的诗句,进而判断其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隽永回味的广阔空间。

三、句子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桃花源人们安逸愉悦的生活,勾画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2)白居易《琵笆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琵笆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感慨。

【答案】(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四、语言表达

10、好朋友阿成考上大学,小明给他写了一张贺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够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阿成,祝贺你考上理想的大学!能考上顶尖名校,你真的特别幸运!获悉这个好消息的那一刻,我也无比兴奋。虽然不能和你上同一所大学,但我会永远感念我们多年来的深厚情谊。敬祝你大学新生活愉快,学业蒸蒸日上!

答案:(1)“幸运”改为“优秀”(2)“获悉”改为“听到”(或“得知”)(3)“感念”改为“记住”(或“铭记”)(4)“敬祝”改为“祝愿”(或“祝”)(5)“蒸蒸日上”改为“进步”(或“更上一层楼”)

解析: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幸运”是谦辞,在此语境中不用作他人;“获悉”一般用于较为庄重的场合;“感念”和“友谊”用于同学之间不当;“敬祝”用于同学不当;“学业”用“蒸蒸日上”不当。

第七课 李商隐诗两首

阅读《锦瑟》,完成以下题目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一弦一柱思华年 B.只是当时已惘然 C.望帝春心托杜鹃 【答案】D

【解析】D项,不及:不如。A项,古义:青春年华,此指一生;今义:青少年时代。B项,古义:迷惘,茫然;今义:失意的样子或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C项,古义:指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今义:爱慕异性的心情。

2.下面对《锦瑟》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 领联写诗人自己曾有过像庄周梦蝶那样美好的追求,可如今只能把自己的爱心像望帝那样托付给杜鹃。

C. 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认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负盛名,诗题“锦瑟”是用起句的头两个字,全篇是一首咏物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道题是赏析《锦瑟》,对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本诗不是一般的咏物诗,也不是借瑟隐题的“无题”之作,它所写的情和事与瑟应有一定的关系。全诗开篇写到锦瑟,是以瑟为喻,而不是通篇咏瑟。故选D。【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 下面是对《锦瑟》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的理解,有误的是( )。 A.运用了比兴手法,由锦瑟生发了对自己人生的回忆。 B.“五十弦”喻往事繁多,其中也隐含已逝的年华很多。

D.不及卢家有莫愁

C.由于诗人慨叹自己已年逾半百,才会有下文的忆旧的心理。 D.无端的锦瑟弦更长,音更优美绵长,有绕梁三日之神妙。 【答案】D(对“无端”理解错误。)

4、理解性默写

(1)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借物发端,以埋怨的口吻抒发华年之思的两句是“ , ”。

(2)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分别运用了庄周和杜宇的典故,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 (3)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句是“ , ”。

(4)李商隐《锦瑟》一诗中,自问自答,追忆往昔,表现诗人怅惘痛苦心情的句子是“ ? ”。

【答案】(1).锦瑟无端五十弦 (2).一弦一柱思华年 (3).庄生晓梦迷蝴蝶 (4).望帝春心托杜鹃 (5).沧海月明珠有泪 (6).蓝田日暖玉生烟 (7).此情可待成追忆 (8).只是当时已惘然

二、阅读《马嵬(其二)》,完成以下题目

5.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B.无复鸡人报晓筹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C.只是当时已惘然 惘然:迷惘,茫然 D.他生未卜此生休 卜:占卜 答案 D(卜:预料。)

6. 对这首诗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空刘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郎织女不知他俩可以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答案】

【解析】(C项中“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 ”指七夕相约之时。“七夕笑牵牛 ”,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一弦一柱思华年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空 D.如何四纪为天子 四纪:四十年 【答案】D

【解析】“四纪”为四十八年,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8.李商隐的诗作晦涩难懂,诗意朦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在诗中大量地用典。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D.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答案】B

【解析】B项,这两句虽有史实,但这是本诗吟咏的内容,不是用典。 9.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以“读李商隐”为内容再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读李商隐,我懂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缠绵的思念;读李商隐, ;读李商隐,。

【答案示例】我懂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种无私的奉

献; 我懂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一种心灵的契合。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0、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 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 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 尾联写诗人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相警”一词理解有误,“相警”不是“互相提醒”的意思,而是“闻蝉以自警”的意思。故选D。

11、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歌借蝉塑造了诗人怎

样的形象。

【答案】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塑造诗入的清贫形象;以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塑造诗人的孤独形象;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塑造诗人的高洁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节描写,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侧面衬托。然后要把握答题的模式:概括形象的总体特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有手法要点出手法,诗歌中哪些具体词句,具体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本题中,从“高难饱”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清贫。从“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中可以看出诗人遭遇的世态炎凉。从“我亦举家清”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清高自守。

马嵬(其一) 李商隐

冀马燕犀[注]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注] 冀马,出自《左传》:“冀之北土,马之所生。”燕犀,出自郑玄的《〈周礼〉注》:“燕近强胡,习于甲胄。”此处“冀马燕犀”是用典,暗指安禄山起兵。 12. 本诗中“自埋红粉自成灰”一句,有人称两个“自”字凄然。结合有关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红颜知己,任其在马嵬驿成灰。两个“自”字,准确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无奈和杨贵妃的悲惨命运,也暗指这一悲剧是玄宗自己一手造成的。“凄然”二字是对两个“自”字的最好概括。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具体考查炼字。应该将一、二句结合起来理解这两个“自”字的含义。首句的意思是安禄山以惊天动地的气势起兵反唐,玄宗仓皇出逃,至马嵬驿,卫兵哗变,玄宗无奈下令赐死贵妃。“红粉”是女子的代称,这里指贵妃。“自”字在这句诗中两次出现,有无奈之意,凄凉之感。 13.李商隐的两首《马嵬》都以李隆基、杨玉环的故事为抒情对象,抒发的情感和采用的手法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抒发的情感大致相同,都表现了对唐玄宗李隆基沉溺女色、荒淫误国的嘲讽。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是绝句,采用了反问的方式,相对含蓄;第二首是律诗,采用了对比的方式,表现得相对明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读懂诗歌大意。抒情的手法,可从句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上分析。如对比、烘托

等表现手法和设问、反问、倒装、复沓等句式,还可从表达方式(如抒情方式中的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上分析。

第八课 寡人之于国也

一、填空题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 (6)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眄庭柯以怡颜 (3)落霞与孤鹜齐飞 (4)茕茕孑立 (5)长太息以掩涕兮 (6)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试题分析:第1句要注意“颁、负、戴”的准确记忆;第2句注意“眄、怡”的写法;第3句注意“鹜”的字形;第4句注意注意“茕、孑”的字形;第5句注意“涕”字的准确记忆;第6句注意“犹”字的准确记忆。“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单选题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颁发 斑白 班师 全般人马 B. 申述 伸张 深谙 身受其害

C. 孝悌 不肖 啸傲 哮聚山林 D. 检获 俭约 简洁 精兵减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题中B项,身—深;C项,哮—啸;D项,减—简。

3、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画线的虚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弃甲曳兵而走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①②中的两个“以”,前为介词,用;后为介词,凭着。③④中的两个“而”,前为连词,表顺承;后为连词,表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然而不王者 B. 树之以桑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王:为王;B项,树:种植;C项,衣:穿);D项,申,动词,反复陈述,无活用现象。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此题A项,名词作状语。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而”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 秦王还柱而走 B. 拔剑切而啖之

C.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C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承接;D项,连词,表递进。

6、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 未之有也。 B.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 是社稷之臣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A项“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B项“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C项“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D项“是亦走也”,判断句。所以选A项。

7、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 例句:树之以桑

A. 王好战,请以战喻 B. 以五十步笑百步 C. 斧金以时入山林 【答案】C 【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选项中的“以”带入具体句子中进行推断。例句“树之以桑”的“以”作介词“用”讲。

A项“请以战喻”的“以”作介词“用”讲; B项“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以”作介词“用”讲; C项“斧金以时入山林”的“以”作介词“按照”讲; D项“申之以孝悌之义”的“以”作介词“用”讲。 故选C项。

8、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D. 是亦走也。

A. 请以战喻 B. 寡人之于国也 C. 王无罪岁 D.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作答时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翻译推断,C项“王无罪岁”中“罪”,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A、B、D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点睛:对于判断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考生在作答时直接将相关的文言文字词带入具体的句子中,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推断,看这个相关的文言字词在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充当什么成分等,有无改变它原本的词性,如何有,就说明它的词性已经被活用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安慰。 B. 徯我后,后来其苏 徯:等待。

C.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 固:通“故”,所以。 D. 反其旄倪 倪:小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C“固”应为“本来”的意思。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齐人伐燕,取之

A.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 B.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C.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D.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例句与B项均指代燕国。A项代商汤;C项代诸侯;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 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④⑤⑥ D. 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解民倒悬”,然后利用排除法进行筛选。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 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 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 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人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桀,“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13、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答案】(1)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关键字词,(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定语后置句,应该是“多谋伐寡人诸侯者” 有很多将要谋划攻打我的诸侯;何以待之:宾语前置句,“以何待之” 该怎么对付他们呢?(2)以为:认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状语后置句,从水深火热中把他们拯救出来;箪食壶浆:食:食物;浆:汤。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迎接。

参考译文:

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

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 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四、语言表达 14、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轲,字 ,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与孔子并称为 “ ” ,称其为“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由 编成,全书共7篇,是 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将《孟子》与 、 、 合在一起称“四书”。

【答案】子舆 孔孟 亚圣 孟轲及其弟子 儒家 《论语》《大学》《中庸》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除了熟记文学常识的内容,还要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本题是对孟子文学常识的考查。要熟记孟子的字,注意“子舆”不要写错,还有孟子的作品,以及“四书”文学的常识。

第九课 劝学

1.下列各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木直中绳,以为轮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④吾尝跂而望矣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君子生非异也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 D.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以为轮 C.蚓无爪牙之利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金就砺则利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青于蓝

C.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筋骨之强

6.下列各句中,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7.下列各句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

)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8.下列对《劝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要专心;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请联系学过的课文的作者(如孟子、孔子等)或你了解的其他古人,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下联。

上联:荀子劝学 博学则青出于蓝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

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不得不爱,又不敢甚爱。既然如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②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非 相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魏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居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士不揣长,不挈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B.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C.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D.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B.皋陶,是禹帝和商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C.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中国商代最后一位君主。桀和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泛指暴君。

D.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书·大禹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都不谈论的事。

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是判断的标准。

C.古代的夏桀、商纣魁梧英俊,但却落得身死国灭,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

D.文章结尾以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以反问结尾,表明自己的观点。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淮北一中2019-2020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语文跟进作业3 参考答案:

1.D [②“”通“煣”;③“有”通“又”;⑥“生”通“性”。] 2.A [A项,“利”应解释为“使……快”。]

3.C [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B项,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D项,一,数词活用作形容词。]

4.A [B项,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C项,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D项,寄托:古义,寄身,安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5.B [A项,“则”,连词,那么,就。B项,“于”,介词,①引进动作对象,从;②表比较,比。C项,“者”,都是代词,指“……的人”。D项,“之”,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6.C [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D项,固定句式。]

7.D [①③强调“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⑤强调“专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8.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9.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3)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10.[解析] 要注意对联的特点,要列出名人,要有名人的名言或主张。 [答案] (示例)孔子论语 勤学必温故知新 韩愈师说 为学则不耻下问

墨子非攻 兼爱则仁者无敌(任选其一即可)

11.[解析] 从横线所给的句末问号和后面的解释看,第①处要填写“为什么不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的意思;第②处从后面的照应文字看,这里要与荀子的性恶论进行比较;第③处要照应下文“也都”,这里应该是总说“孟子和荀子都是从人性出发的”。 [答案] ①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 ②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 ③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

12.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身死国亡”是并列式组合,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则”一般需要在前面停顿,

排除A项,“焉”一般在句中是句末语气词,且“是非容貌之患也”是一个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答案为C项。]

13.B [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 14.C [“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

15.(1)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2)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参考译文】

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当今的魏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重要。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好的,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形体相貌即使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法丑恶,也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个子还在车厢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高”是叶公子的名字),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胜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所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再说徐偃王的形状,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形状,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鬼面具;周公旦的形状,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形状,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闳夭的形状,脸上的髭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形状,身体好像竖着的柱子;伊尹的形状,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尧、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区别他们的高矮、分辨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

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是天下出众的身材;他们的体魄敏捷强壮,足可对抗上百人。但是他们人死了、国家亡了,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作例证。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

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

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和他们私奔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作朋友;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而在大街闹市中杀头,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痛心自己今天的下场而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是这样的不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第十课 过秦论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膏腴(yú) 雍州(yōnɡ) 藩篱(pān) 亡矢遗镞(zú) B.锋镝(dí) 氓隶(ménɡ)

辅佐(zuǒ) 一夫作难(nàn)

C.囊括(láng) 连衡(héng) 谪戍(shù) 度长絜大(qiè) D.盟约(méng) 肥饶(ráo) 猗顿(qí) 俯首系颈(ɡěnɡ)

思路解析A项,“藩”应读“fān”;C项,“囊”应读“náng”,“絜”应读“xié”;D项,“猗”应读“yī”,“颈”应读“jǐng”。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从事。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蒙:遭受。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费:耗费。 D.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思路解析B项,“蒙”,继承。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思路解析A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B项,“自若”,古义,像原来一样;今义,镇静自如,毫不拘束。C项,“迁徙”,古义,被征发;今义,迁移。

答案D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 ⑤焚百家之言 ⑥沛公引兵之薛 ⑦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A.①②③/⑤⑦/④⑥ B.①③④/⑤⑦/②⑥ C.①②⑤/③⑦/④/⑥ D.①②④/③⑥/⑤⑦

思路解析①②⑤为结构助词,译为“的”;③⑦为代词;④为指示代词,译为“这些”;⑥为动词,到,去。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窥:探看。 B.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伦:辈,类。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尝:曾经。 D.享国之日浅 享:分享。 思路解析D项,“享”,享有。 答案D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崤函”即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这是秦和中原之间的重要地理屏障。

B.“四海”是天下的意思,《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与此不相同。

C.“连衡”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D.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

思路解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海”与本课中的“囊括四海”的“四海”意思相同,也是“天下”的意思。

答案B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北收要害之郡 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思路解析①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地势。②牢固。③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④溃败(的军队)。

答案D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第二段文字,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显了山东诸侯力量的雄厚。

D.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思路解析C项,第二段没有从“财物”方面显示诸侯的强大。 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思路解析在这两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古今异义词,如“爱”,吝惜;“以致”,用以招纳;“交”,盟约;“亡”,丢失;“困”,走投无路。

参考答案(1)各诸侯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2)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贾 谊 论

[宋]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选自《古文观止》)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 负:具有。 B.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申:表明,申述。 C.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穷:贫穷。 D.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特:只。 思路解析C项,“穷”,逆境。 答案C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BCD

思路解析A项,代词,那/副词,表推测语气。B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C项,介词,因/连词,来。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答案D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谊有着出类拔萃的才能,虽没能完全实现自己的志向,但能遇上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遗憾的。

B.作者认为贾谊没能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关键是贾谊太性急缺乏耐心,不能等待和忍耐,借此劝诫贾生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

C.从本文的主旨看,作者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总结了许多类似贾谊的人的教训,得出“并非人才难得,而是自己如何得以把才能发挥出来才是最难”的道理。 D.因作者同贾谊的境遇极为相似,可见本文明论贾谊,责其才大而量小;其实是以贾谊的教训而自勉,告诫自己要善于处世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

思路解析A项,概括分析不正确,贾谊不是“没有什么遗憾”,而是遗憾没有施展自己的才能。

答案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 (2)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3)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思路解析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何以”,宾语前置;第(2)句、第(3)句都是判断句,第(2)句“……者……也”表判断,第(3)句“……也”表判断。此外,词语方面,“愚”,我;“虽”,即使;“若”,像;“识”,见识。

参考答案(1)我看过贾谊的议论,如像他所说的那样,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汉代?(2)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3)贾谊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

参考译文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则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则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看过贾谊的议论,如像他所说的那样,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汉代?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被重用而抑郁死去。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接着又派学生子夏去申述自己的意思。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离开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用来决定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他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又因经常感伤哭泣,最终过早地死了。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所以不是非常英明智慧、不受他人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发现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

三、表达交流

14请将下面几句歌颂书籍的名言,整合成一个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语

段。(可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书籍像一颗宝石,能散射出作家思想的光芒。 ②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高翔的翅膀。 ③书籍是一个宝瓶,把作者智慧中的精华贮存起来。 ④人离开了书,就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自由呼吸。

答案示例书籍是宝瓶,贮存了作者智慧的精华;书籍是宝石,散射出作家思想的光芒;书籍是翅膀,让我们的智慧高高飞翔;书籍是空气,让我们的生命自由呼吸。

15下面是反映各国城市化共同规律的图表,根据图表信息,将城市化共同

规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

城市化S曲线

参考答案城市化初期,进程缓慢;城市化中期,进程逐渐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时出现转折,城市化的速度开始放缓,但城市化率还是上升的;城市化末期,进程停滞或呈下降趋势。

第十一课 师说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襄(xiāng) 嗟乎(jiē) 或不焉(bù) B.郯子(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 C.老聃(dān) 谄媚(xiàn) 经传(chuán) D.李蟠(fán) 苌弘(chánɡ)

贻误(yí)

思路解析A项,“不”通“否”,故其音应读“fǒu”;C项,“谄”应读“chǎn”,“经传”的“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应读“zhuàn”;D项,“蟠”应读“pán”。

答案B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固:本来。 C.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思路解析A项,“无”的意思是“不论,不分”。 答案A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彼童子之师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⑤士大夫之族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A.①和③相同。 B.②和⑤相同。 C.①和⑥相同。

D.②和④相同。

思路解析①②③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其中①和⑥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相当于“的”;③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④和⑤是指示代词,这些。

答案C

4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思路解析B项中的“白居易”应为“柳宗元”。 答案B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对于老师的选择,无关年龄长幼和身份贵贱,

择师的标准应该是:“ , 。”

(2)师者, 。(韩愈《师说》)

(3)彼童子之师, , 。 答案(1)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自己。 D.吾未见其明也

明:清楚。

思路解析D项,“明”的意思是“明智,高明”。 答案D

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批评指责的一项是( )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⑥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思路解析做此题可用排除法,②是今人教育孩子的做法,作者没有批评指责的意味。⑤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做法,是作者赞同的做法。排除这两句即可。

答案A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圣人,虽然远远超出一般人,但还跟从老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

C.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作者所指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被士大夫之族轻视,但那些士大夫们的明智程度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作者看来并不奇怪。

思路解析B项,“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理解错误,作者并没有提及“先天的条件”。

答案B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参考答案(1)圣人圣明的缘故,愚人愚昧的缘故,大概是从这里产生的吧? (2)如今士大夫的智慧竟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学 校

[明]黄宗羲①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②,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③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④。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乃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⑤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②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④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⑤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阎之细 闾阎:民间。 B.则群擿以为非 C.不隐豪强

擿:指摘。

隐:隐蔽。

D.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咎:责备。

思路解析C项,“隐”的意思是“避开,躲避”。 答案C

11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都是黄宗羲认为学校应有的功能与职责的一项

是( )

①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②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③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 ④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 ⑤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 ⑥危言深论,不隐豪强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思路解析在这篇文章中,黄宗羲认为,学校应该是养士的地方,要具有独立的评议是非的权利,不应受朝廷的干预。汉代、宋代还具有这种特点。基于此观点,可以采用排除法,③④⑤是当时人们对学校的错误认识。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重要的任务是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 B.在文章中,黄宗羲对学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摆脱了一般士大夫忠君思想的约束,使学校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显示了其思想的“革命性”。

C.黄宗羲引用东汉时太学兴盛和宋代诸生干预朝政的事例,既论证了学校应该具有议政功能,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所处“衰世”政治的影射与抨击。 D.黄宗羲关于学校的职能的思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让庶人议政的观点,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思路解析B项,分析理解是错误的,文中的“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见出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

答案B

13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答案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②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

参考答案①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②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说:“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

参考译文学校是用来培养士人的机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只如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于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举行重要祭祀之

时祭奠始祖等等这些事情都要在辟雍举行。而是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都要经过学问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交给学校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

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表扬过的,大家就全都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过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限期、赋税、司法、军政等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偶尔有稍具才干的人出现,也会认为学校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其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竞争,一心想争取功名富贵的地方,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而真正具有才能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士人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摧辱。朝廷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说:“这是带领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士人,反而成了迫害士人的场所,这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

东汉的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们屈从于正气的权威,皇位得以安稳,国家能够保全。可是居然还有人将太学生干预政事看成是衰世的表现,其实东汉之所以灭亡,正在于抓捕党人,而北宋之所以灭亡,则在于将陈东、欧阳澈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从而破坏了学校所致,怎么反而责怪学校中人呢!

三、表达交流

14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

一。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勉励李翊在治学作文上下功夫,希望他能达到古人立言的境地。治学作文要像种植果树,施肥养根,等待它结果;像点油灯,加上油,期望它发光;像 , , 。他说树根深厚的,果实才能丰美;灯油充足的,发光才能明亮; , 。

答案示例养母鸡 喂它食物 期望它生蛋 食物充足的 鸡蛋才会更好 养花卉 施肥浇水 期望它开花 水肥充足的 花朵才会美丽 种庄稼 浇水施肥 盼望它打粮 水肥充足的 粮食才会丰收

15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

孔子:你们都毕业了,怎么又回来了? 弟子:外面就业太难,我们回来读研。

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今一种怎样的现实?请比较古代儒家教育与今天的教育,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

思路解析此题解答的重点在于概括古今教育的不同,用简明的语言指出今天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只要能采用对比的手法说出古今教育的不同点,并指出漫画讽刺的现象即可。

参考答案儒家教育,以修身为核心,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学习内容比较单纯。现在的教育功利性比较强,学习内容繁杂,读书人多以赚钱发财为目的。现在一些读书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常采取逃避现实的做法。

第十二课 动物游戏之谜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竭力jié嚼烂jiáo徘徊huí辽阔无垠yín B.聒噪ɡuō广袤mào召唤zhào纤细xiān C.尾鳍qí踝节huái跳跃yuè颤栗chàn D.默契qiè脚趾zhǐ汲取jí璀璨夺目cuǐ 【答案】B

【解析】A,徊:音huái;C,颤:音zhàn;D,契:音q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搏斗默契消耗兴高彩烈 B.撕打繁殖竞争自我娱乐 C.天赋销融潜力捉摸不透

D.调剂轻盈信赖引人注目 【答案】D 【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A项,兴高彩烈——兴高采烈;B项,撕打——厮打;C项,销融——消融。故选D。

3、下列各句加线的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特点的一项是 A.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

B.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 C.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

D.它们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 【答案】B 【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词语理解与分析,结合题干要求“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特点”分析,B项,是一个比喻句,“像”是比喻词,比喻的运用是为了使语言形象、生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的具体内容来回答。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故选B。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单独游戏的特征是伙伴,动物个体可以单独进行。

(2)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最复杂、最难以、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3)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的各种关系。

A.无需捉摸结成 B.无须琢磨形成 C.无须捉摸形成 D.无需琢磨结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注意啊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题中无需,无须:意义相同,都是不必、不需要的意思。捉摸:猜测、预料、把握等;琢磨:反复思索,或雕刻打磨,加工使之精美等。结成、形成:动物成年后,要自寻伙伴,自立家业,用“结成”比“形成”更能表现动物的主动性。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史无前例的埃博拉疫情来袭,急需救治的药物和治疗性疫苗。①,目前国际上②没有针对埃博拉的特异性药物,③无获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④美国正在加紧研制两款埃博拉疫苗,英国开发的疫苗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⑤这些疫苗是否有效,⑥在人群中大规模的使用是否引起不必要的甚至灾难性的副反应,尚不得而知。

A B C D A.A

B.B C.C D.D ① 但是 \\ 可是 然而 ② 既 因为 依然 仍然 ③ 又 所以 又 也 ④ 不过 即使 \\ 尽管 ⑤ \\ 当然 所以 但 ⑥ 而且 并且 进而 \\ 【答案】D 【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正确使用,解答这类题目,需根据句意关系进行分析。分析

语境可知,①处应为转折连词,③处应填并列连词,据此,可排除B;分析④⑤前后分句的句意关系,两处应均为转折关系,据此可排除C;根据句意,⑥处填写“而且”不当,可排除A项,故选D。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

B.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被认为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C.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D.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答案】C

【解析】A,连续问的中间应该用逗号,因此前面的三个问号都应该换为逗号;B,“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是句中并列在一起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中间应该用顿号;D,句中的引用是部分引用,最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引号的外边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二十多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

B.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自我保护。 C.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组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行为。

D.战斗游戏时,动物亲密地互相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A项,成分赘余,删去“近”或“多”;B项,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此句照录课文);D项,重复修饰,删去“互相”,厮打即互相打。 点睛: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时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此题选项B因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

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8、

下列对“学习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说”是由汉斯·特贝和斯塔·阿特曼等人提出的。 B.“学习说”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 C.黑猩猩能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 D.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来说,在游戏中学习都十分重要。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考核概念的题目命题点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C项,黑猩猩使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这只是动物的游戏行为,“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才能称得上是“学习行为”。故选C。

9、

下列对“学习说”和“锻炼说”的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认为,动物的游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偶尔也是一种锻炼行为。 B.约翰·贝叶和保尔·赖特并不排斥“学习说”,他们认为,动物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 C.西伯利亚羱羊选择坎坷的斜坡作为游戏场地,在很大程度上是锻炼自己,学会适应艰险的环境。 D.“学习说”和“锻炼说”都是对动物游戏行为提出的假说,从实际上看,“锻炼说”似乎更全面。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考核概念的题目命题点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A项,“偶尔也是一种锻炼行为”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在很大程度上是锻炼自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有“好像”一词;D项,文章没有谈到“‘锻炼说’似乎更全面”,“锻炼说”是对“学习说”的补充。故选B。

10、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说”认为,动物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游戏行为,能使动物从中学习到必要的生存技能。 B.动物在游戏中能获得大量的学习机会,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环境等巧妙地结合起来。 C.“学习说”也认为游戏是一种锻炼,能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 D.北极熊夏季开展的好像是体育运动的游戏,几乎没有“学习”的成分,可见“学习说”不能成立。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D项,“北极熊夏季开展的好像是体育运动的游戏”,是“锻炼说”提出的依据,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否定“学习说”。故选D。

三、语言表达

11、根据材料所给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补写不超过15字。

从昆虫到两栖动物、鸟类和灵长类动物,动物冬眠屡见不鲜。对于动物来说,冬眠似乎是一件好事。而人类 ,却没有办法一直睡。这似乎有点不太公平,到底为什么呢?动物冬眠 ,冬眠使得它们的身体机能减慢,呼吸、体温、新陈代谢和心率都会下降。许多动物夏天都会增胖,为冬眠 ,一直到它们醒来。

【答案】①偶尔可以选择睡上一天②其实是一个节能的过程③储备足够的脂肪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解答本题,需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空①处要结合下文“却没有办法一直睡”回答;空②处要结合下文“冬眠使得它们的身体机能减慢,呼吸、体温、新陈代谢和心率都会下降”推断;空③处要结合上文“许多动物夏天都会增胖”推断。

第十三课 宇宙的边疆

一、单选题 1、下

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晕眩(yūn)颤栗(zhàn)戎装(róng)徘徊不前(huí) B.踝节(huái)璀璨(càn)束缚(fù)人才济济(jì) C.广袤(mào)磅礴(bó)椭圆(tuǒ)区区可数(shù) D.纤细(xiān)旋涡(wō)俘获(fú)好大喜功(hào)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徊”读huái;B项,“济”读jǐ;C项,“数”读sh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战栗畅游辽阔无垠朝气蓬勃 B.班斓欣慰宏伟壮观前途无量 C.飘荡珊瑚无影无踪茫无际崖 D.鲤鱼笨重神密莫测人才济济 【答案】A 【解析】【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题中B项,斑斓;C项,茫无际涯;D项,神秘莫测。故选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________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

②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________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③________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________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

A.演化湮没虽然/但是 B.演变淹没即使/但是 C.演变湮没即使/但是 D.演化淹没虽然/但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演变:发展变化(指历时较久的);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淹没:指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洪水淹没了城镇;湮没:一词原意是指埋没、清除的意思。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即使:表

示承认某种事实,暂让一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说出结论。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__①__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__②__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__③__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米的火山灰覆盖,随后__④____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__⑤__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会在何时喷发,__⑥__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A B C D A.A

B.B C.C D.D ① 一旦 倘若 假如 只要 ② 则 那么 则 / ③ / 进而 甚至 而且 ④ 也 / 更 还 ⑤ 即使 由于 / 虽然 ⑥ 然而 所以 那么 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第一处是表示后面情况发生的

条件,应填写“只要”;第二处是结果,无需关联词语;第三处,是表示更进一步,应填写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语;第四处,紧承上文说还会出现许多后果;第五处和第六处构成转折关系。

5、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虽然大多数天文学家相信黑洞是存在的。。。。。。。 ①从理论上讲,黑洞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推论。 ②他们的怀疑不无道理。

③“黑洞可能就是广义相对论外推到不合适地步的一个例子”。 ④但是,他们认为广义相对论的推论并不是百分之百都正确。 ⑤但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

⑥因为从观测上讲,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黑洞的候选者得到最终证实。 A.①⑤③⑥④② C.⑤②⑥①④③ 【答案】C 【解析】【详解】

此题考核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由起始句“大多数天文学家相信黑洞是存在的”前的关联词语“虽然”可以确定第一空应为为⑤,②又是紧承⑤句而来,故接下来应排②;⑥是阐释怀疑的理由,①从句式上与⑥相对,故接下来应排⑥①;①④存在转折关系,③阐释④。故选C。

6、下面对本文语言特点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把整个宇宙比作“大海”,把地球比作“宇宙汪洋之滨”,形象生动,也更能体现出宇宙的无边无际。

B.把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比作是向大海“涉足”。把星系比作是“贝壳”——动人的发现物,比作“珊瑚”——永恒的产物。

C.运用拟人,如“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做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形象贴切。

D.“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用了“召唤”一词,贴切地表达了我们对宇宙的向往之情。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特征的题目,主要考核修辞和词语的运用,题中A项,应改为“把地球的表面”比作‘宇宙的汪洋之滨’”。

7、对下列各句所用说明方法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打比方)

B.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列数字) C.其中的一个星系是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下定义) D.有些星球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作比较)

B.④③⑤⑥①② D.⑤②①③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题中C项,本句是说明方法是作诠释和打比方。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中,都包含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庄子曾道:“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不得不令人___________。

探索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和研究精巧的细胞内原子运行规律是人类扩展认知的两个基本方向。人们一方面利用空间天文卫星来观测大尺度时空维度中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来探索细胞内部微观世界各式各样复杂而又精巧的结构。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___________。据估计,一个普通的动物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总数超过十的十二到十三次方数量级,其他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更是___________。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致的调控,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无不___________,其中的奥妙令人神往。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啧啧称奇叹为观止不计其数井井有条 B.交口称誉叹为观止不胜枚举顺理成章 C.啧啧称奇望洋兴叹不计其数顺理成章 D.交口称誉望洋兴叹不胜枚举井井有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先看第一空:“啧啧称奇”表示不停地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交口称誉”指异口同声地称赞。前面说“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竟”字表示出乎意料,可见此处是说前面的情形让人感觉奇妙,故应用“啧啧称奇”。再看第四空:“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整

齐有序;“顺理成章”指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文中强调“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条理分明,故应用“井井有条”。采用排除法。故选A。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奇景瀚如星海,会令你慨叹它的壮阔 B.这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一定会令你慨叹 C.你一定会慨叹这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 D.你一定会慨叹这瀚如星海的奇景,如此壮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语句连贯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前面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其中“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中“化身”的主语蒙后省略,应是假设人化身其间,据此可排除A、B两项;“瀚如星海”是对“壮阔的奇景”的形象化表述,应该放在后面,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C。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物质结构尽管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致的调控 B.虽然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致的限制 C.物质结构虽然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 D.尽管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的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搭配不当,“即便”表假

设关系,“但”表转折关系,“即便……但……”搭配不当;二是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精致”与“调控”不搭配。“精致”指精巧细致,“精细”指精密细致,修饰“调控”应用“精细”。故选D。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论是天文学家还是普通人,当我们眺望浩瀚星空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不免有这样一种感觉:宇宙太宏大了,相比之下人类和地球都太渺小了。在这茫茫太空之中,有没有其他生命的存在?

虽然人们曾一度想象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但迄今为止,无论在火星还是在太阳系除了地球以外的其他天体上,人们都还没有找到过生命。

以我们现在对生命的理解,液态水在孕育生命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能够存在生命的行星,既不能离中心恒星太近,因为那样会太热而导致水沸腾汽化;也不能离中心恒星太远,那样会太冷而导致水结冰。当然,由于大气气压的不同,其他行星上水的沸点和冰点可能与地球上有所不同,但也不会差得太远。而行星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到中心恒星的距离。因此,恒星周围那些适于生命存在的距离范围,被称为宜居带,处在这些区域内且质量接近地球的行星,才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

近年来,人们使用凌星法找到了很多行星,其中不少是在宜居带内。所谓凌星,是指行星从恒星前经过而挡住一部分恒星的光,这样我们观测到的恒星的亮度会略微减弱。如果我们长期以高精度的设备来监测恒星的亮度,就会发现这样的凌星事件。通过周期性的凌星事件,我们可以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当然,凌星发生的条件是,地球与恒星的连线恰好在这些行星的轨道面上,显然大部分系外行星的轨道面并不满足这一条件。不过,我们总还是有可能幸运地观测到一小部分系外行星。

开普勒卫星是美国于2009年发射的一颗天文卫星,专门“盯着”天鹅座的一小块天空中的恒星,通过凌星法寻找行星。现在,经过几年观测,已经找到了一些宜居带内的类地行星。目前,这些行星大部分还是所谓的“超地球”(指质量明显大于地球,但小于巨行星的行星)。当然,这并不奇怪,因为行星越大,就越容易被发现。不过,开普勒卫星已经发现了一些有待证实的候选行星,其大小可能与地球差不多,而且有的位于宜居带内,因此在它们上面也有可能存在生命。

在已发现的这些系外行星中,有一些就像我们的太阳系一样,是几个行星在一个系统内。当然,那些现在还只发现了一个行星的系统,也很可能其实有着更多的行星,只不过还没有被我们发现而已。

由欧罗斯博士等人组成的团队,利用“开普勒”镜首次观测到一个双星系统

中,有两个行星围绕一对恒星运转,这一新发现的双星系统被命名为“开普勒-47”。这一系统中的一个恒星具有类似太阳的体积,另一个的体积则仅有前者的三分之一。两个行星的大小则与海王星接近,它们在相当近的轨道上围绕双星公转,而且最外围的那颗行星还恰巧处在宜居带内。不过,这个双星系统中很可能存在第三个行星,但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选自陈学雷《寻找太阳系外的地球》,有删改)

11、下列关于“凌星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凌星是指行星从恒星前面经过时会遮挡一部分恒星光,从而使恒星亮度有所减弱的一种天文现象。

B.科学家们如果能用高精度的天文观测设备来长期监测恒星的亮度变化,就完全可以发现凌星事件。

C.恒星亮度的减弱是否具有周期性,是运用凌星法判断地外行星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D.由于大部分系外行星的轨道面并不在地球与恒星的连线上,因此,所能观测到的系外行星其实是很有限的。

【答案】A 【解析】

原文是说“观测到的恒星的亮度会略微减弱”,而恒星的亮度并非真的减弱。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曾以为火星是太阳系中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生命存在的迹象。

B.就人类目前对生命的认知而言,液态水在生命孕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也是地外生命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C.经过几年的观测,开普勒卫星通过凌星法在宜居带内发现了一些类地行星,这些有待证实的“超地球”上很有可能存在生命。

D.在已发现的系外行星中,有的是几个行星组成一个系统;有的则是一个系统内只有一颗行星,但并不排除还有更多行星的可能。

【答案】C 【解析】

从原文第三段可知,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质量与地球差不多,二是位于宜居带内。已发现的“超地球”质量明显大于地球,并不符合上述条件。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人们眺望浩瀚星空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自身存在的渺小感和对地外生命的好奇感,并激发起人类探索研究的兴趣。

B.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发现了地外生命,那么,这些地外生命也就只能是存在于宜居带内的质量大小与地球差不多的行星上。

C.由于行星的质量与被发现的几率成正比,而地外生命最可能存在于和地球大小差不多的行星上,所以,人类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地外生命。 D.人类对地外生命存在的推断,都基于现有的科学体系和认知水平。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探索地外生命的方法和途径将会越来越多。

【答案】B 【解析】

从全文来看,人类对于地外生命的认识还局限于现有的科学知识;另外,在地外生命的寻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只能”一词太武断。

四、语言表达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广袤的宇宙并非世外桃源,太空环境其实非常恶劣,① 。可能有人认为,太空是高真空环境,又没有水,航天器肯定不会像在地球上那样出现腐蚀现象。② ,比如“和平号”空间站70%的外体遭到腐蚀,俄罗斯最终不得不将其坠毁。那么,③ ?科学研究表明,除了宇宙大爆炸时留下的辐射和各种宇宙射线外,还有大量的太空垃圾。

【答案】(1).①连航天器都会遭到腐蚀(2).②事实并非如此(3).③太空中有哪些因素会腐蚀航天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文段说的是太空环境的情况。①处上文说“太空环境其实非常恶劣”,再结合下文“航天器肯定不会像在地球上那样出现腐蚀现象”,可确定此处应填“连航天器都会遭到腐蚀”一类的内容。②后文举例说“和平号”空间站70%的外体遭到腐蚀的情况,由此可知此处应填“事实并非如此”一类的内容。③后是问号,下文说航天器遭腐蚀的原因,故此处应提出“太空中有哪些因素会腐蚀航天器”一类的问题。

第十四课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遐想(xiá) 怪诞(yán) 踪迹(zōng)

栅栏(zhà)

B.杜撰(zhuàn) 浩瀚(hàn) 畏葸(sī) 触摸(chù) C.偏裨(pí)

便利(pián)

贪婪(lán) 挣扎(zhēng) D.湮没(mò)

目眩(xuàn)

可怖(bù) 磁场(cí)

思路解析:A项,“诞”应读“dàn”;B项,“葸”应读“xǐ”;C项,“便”应读“biàn”。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人被利益冲昏了头脑,自以为是,感觉成了自然的主人,真是可笑之至。

B.自“失职问责”成为监督利器以来,纪检部门加大了督查力度,即使困难

再大,他们也在所不辞。

C.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D.他们两个人似乎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怎么可能达到心灵的默契呢?

思路解析:“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含贬义,属褒贬误用。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

B.我对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惊叹不已,书中超维空间旅行的发现导致了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起。

C.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 D.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的原因,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思路解析:A项,在“慢慢畅游”前加介词“为”。C项,应在“更高维数世界”后补上“的说法”,作“鄙视”的宾语。D项,句式杂糅,应将“的原因”删去,改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

它起作用”;或者将“之所以”和“因为”删去,改为“睡莲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的原因,是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答案:B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推动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试想一下,如果13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A.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更要靠解放社会创造力 B.既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又要社会创造力的解放 C.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D.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思路解析:从逻辑角度看,后文表达的中心为“创造力”,填入语句的语意中心也应为“创造力”,因此应选择递进关系的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应选择句式一致的,以保持语句流畅。所以选C项。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八岁时曾听过一个故事,此后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记得我的中学老师给班里讲了一个已故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极其崇敬地讲到他,称他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但是他的发现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他们说他多年潜心于这个理论,但是他死之后,他的未完成的论文仍然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这是很神秘的。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的未完成的理论。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这个理论能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从细小的原子到浩瀚的星系。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畅游在茶园池水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对于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这一点我不理解。

5.“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句中的“第二件事”是什么?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从这一部分叙述的故事看,是作者对爱因斯坦未完成的工作的向往。

参考答案:第二件事是对爱因斯坦未完成事业的向往。

6.“他们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但是他的发现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思路解析: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语句,重点在转折连词“但是”之后,抓住关键性词语,结合语境解释即可。

参考答案:这句话说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贡献巨大,表现了人们对他的无限崇敬之情。

7.“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这一秘密”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上文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提出的三个问题是对“这一秘密”的解释。

参考答案:这一秘密指:“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

8.“畅游在茶园池水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一句中“可能”为什么不能换用肯定的说法?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本文语言严谨特点的理解,可以从表述的准确性和当时作者的认识情况两个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可能”表推测,一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二是说明了对二者的关系在当时确实不能理解,因为还有很多理论性的问题不能解决,特别是对“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不能理解。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做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摘自戈革《玻尔集》)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做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A项,“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不恰当,文中说“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C项,“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错误,文中说“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D项,“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错误,文中说建议英美首脑“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

答案:BE

10.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巅峰对决”是指最高级别之间的较量。爱因斯坦和玻尔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巨人;他们的辩

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较量;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他们的辩论吸引并参与进来。从对决双方的身份地位、争论内容以及影响力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的学术争鸣。

11.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概括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的“优秀特质”,一要选好角度,团队的领导、骨干成员、团队精神;二要对分散在文中的相关信息特别是本句所在的相关段落进行整合,分项概括其特质。

参考答案: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

12.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探究思想意蕴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探究点的选择:一是从他与爱因斯坦的辩论中,理解其积极追求真理的精神,认识其坦荡的胸怀;二是从他积极为祖国工作,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认识其赤子情、爱国心;三是从他想方设法转移可能受到纳粹迫害的科学家,认识其人道主义关怀。还有,他是一位伟大的伯乐,吸引大批青年才俊,培养了大批科学家。从全文所叙的

玻尔的事迹进行提炼概括。

参考答案: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设法转移可能受到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三、表达交流

13.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①内容上“符合归谬逻辑”,归谬法是间接反驳方法之一,为了反驳某论题(或某论据),先假定它正确,然后由它推出荒谬的结论;②句式与例句“基本一致”,即为“如果……那么……”的形式;③“语言简洁明了”,字数不能太多。最后,对照例句选择对象进行仿写。

答案: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14.下面是关于“高铁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25字。

高铁输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相比电离辐射、微波等辐射,其影响简直是微乎其微。而且这种辐射有一个特性,就是会被金属屏蔽掉,不能穿透金属材料。所有

火车车体都是金属的,是一个基本封闭的金属盒子,因此,电磁辐射进去的就更少了。可以说,高铁运行中所产生的辐射,① 。②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高铁速度太快,某些敏感体质的乘客会出现晕车;二是高铁是全封闭的车厢,完全依赖空调进行通风换气,乘务员长时间在这种环境里面自然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思路解析:从文段中横线处的位置看,第①处应是前面论述的结论,第②处应用一个设问句引出部分乘客和乘务员“不舒服”的问题。

参考答案:①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可测量的伤害(只要表示危害程度极小或没有危害即可) ②可是为什么有的乘客与乘务员乘坐之后会不舒服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