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长篇小说《西游记》,这本书你们看过吗?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2、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猴王形象。
1、根据文前“阅读提示”, 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所以有些句子会觉得不好读,不好懂。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3、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相机板书:来历--仙石迸裂。)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板书:成王--跳水寻源。)
(3)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4.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三、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3.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
关注语言形式--对联;排比;精炼。
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
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宾结构),短促有力
4.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6、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这就是经典。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研读“猴子成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表演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指导朗读,体会猴子的“胆小”。
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学生讲述《西游记》的故事。)
3、播放《美猴王》主题曲,师: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
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积累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她的语言非常优美。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到原著,切身感受古典的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
2、同学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来历: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