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英语期末工作总结与反思

英语期末工作总结与反思

时间:2021-02-21 来源:乌哈旅游

  本学期已经结束,值得把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反思反思,为以后的教学怎参考指引。

  反思一、为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师必须改变很多教学观念。

  首先,结合对我自己课堂的反思,我觉得英语课要有效,应该少废话多练习。过去,我上课的情形大都是老师在说,学生在听。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生就容易开小差。让学生多做些练习,课堂效率会高很多。

  其次,我觉得光练也不行,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口语能力,学之所用才是最重要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重在交流。

  第三,正确运用多媒体。针对课件在课堂上学生被老师准备的动画、图片所吸引,学生兴趣很高,可是一堂课下来,没有实实在在的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细致、深入的训练,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效果和在家看了一部动画片一样:好看。所以,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正确运用。

  第四、面向全体学生,抓好落实。教学中,我要经常反思一下:

  (1)课堂上是面向了全体学生还是少数学生?

  (2)所讲内容是否进行了反馈,对大多数学生搞不懂的问题是否采取了补救措施?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

  (4)学生的预习、复习、作业是否落到实处?

  (5)是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有了学习的经验。

  教学无非是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如何使教与学落到实处,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确需我们下一番功夫。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有效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反思二、优化教学设计

  1、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的优化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相对集中,切合实际。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个性。

  2、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3、课堂教学程序的优化。

  4、学法指导的优化。

  教学中重视及时反馈,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学法指导的优化要从研究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方法等方面着手,把学法研究和教法研究结合起来并将学法指导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反思三、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上和角色上转变。

  新课程教学要求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刀、探究性学习获得更多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以知识的绝对权威自居。教师要意识到自已在课堂上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应将自己放到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和提高。

  2、教师要以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该寓情感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授课中的情感投入和学生听课的情感投入是成正比。教师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教态,一经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

  3、教师要赏识学生

  新课程要求不但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求教师要赏识学生。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人。所有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一一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赏识教育要求: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赏识导致学生成功,抱怨导致学生失败。

  4、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合作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新课程的要求。同时,新课程要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也就是说,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要代替学生去做;学生回答问题无论对还是错,教师不要急于评判,让学生自已去评判与总结;对发言积极的学生要及时鼓励。学生一旦养成了参与意识,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每一节课如果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间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题提出独特的看法,才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反思四、课文进行整体教学

  课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新大纲提出“课文首先应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只有对课文进行整体教学,才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反思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