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古诗 元宵 姜白石 诗意”。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咏元宵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
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
不得金钱不肯回。
释义:第一句写的是一位贵人乘着轿子卷起轿帘欣赏街上热闹的场景;第二句写的是卖东西的小贩们看到贵人掀起轿帘,便争先恐后地跑到轿子前推销自己的货物;第三句写的是来推销物品的人太多挡住了轿子的去路;第四句写的是那些小贩们有些无赖了,如果贵人不买他们的东西,他们便不愿意离开。
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歌第一、二句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气氛,游人拥挤,花灯挂满,载歌载舞,宝马香车是佳人才子的暗喻,佳人头上的钗饰品与花灯媲美。“采莲船”又称旱船,是一种传统民间习俗舞蹈。
三、四句的妙处是:与一、二句前后成了一个相反的对比,夜已深,天又下着雨,叫卖汤圆的小贩还没休息,(写出了做小生意人的辛苦),另外也显示着元宵节必须吃汤圆的民俗习惯。
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首。
解决方案2: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一、二句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气氛,游人拥挤,花灯挂满,载歌载舞,宝马香车是佳人才子的暗喻,佳人头上的钗饰品与花灯媲美。“采莲船”又称旱船,是一种传统民间习俗舞蹈。
三、四句的妙处是:与一、二句前后成了一个相反的对比,夜已深,天又下着雨,叫卖汤圆的小贩还没休息,(写出了做小生意人的辛苦),另外也显示着元宵节必须吃汤圆的民俗习惯。
解决方案3:
作者:姜白石
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歌第一、二句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气氛,游人拥挤,花灯挂满,载歌载舞,宝马香车是佳人才子的暗喻,佳人头上的钗饰品与花灯媲美。“采莲船”又称旱船,是一种传统民间习俗舞蹈。
三、四句的妙处是:与一、二句前后成了一个相反的对比,夜已深,天又下着雨,叫卖汤圆的小贩还没休息,(写出了做小生意人的辛苦),另外也显示着元宵节必须吃汤圆的民俗习惯。
解决方案4: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
前两句指得是元宵节的热闹气氛,花灯挂满,堪比花娇,宝马香车就是佳人才子的暗喻,佳人头上的钗饰品与花灯媲美。
而后两句则与前面的热闹气氛形成鲜明对比,夜深了,风雨欲来,热闹的人群散去,众人纷纷回家,有卖汤圆的声音传来,却只有街道旁昏暗的孤零零的灯盏和孤零零的自己。
以闹衬静,用反衬的手法愈显孤单,表达了作者在万家团圆时孑然一身的孤独和思乡或者思家的情感。
解决方案5: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打从正月十一日观灯,我们看见,白石于一段旧情,拎不起,放不下,挣不脱,按不住,显意识层面竭力控制的情感,因积想而成梦,终于在潜意识里不可阻遏地释放出来: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涓滴之思,就这样泛滥成河。夏承焘先生关于合肥情事的考证,说“白石词中记此人地事缘最明显者”首推这两句。诗人从前那么多文字,对这段情事总是百般隐约其辞。今夜,在这梦的屏蔽之下,他再也无所顾忌地吐尽肺肝。“肥水东流无尽期”,那是绵绵不绝的长恨。恨极处,诗人说,“当初不合种相思”。顾随先生的《东坡词说》曾引一个故事,说是有人丧其爱子,痛哭不能自堪,遂指其子之棺而骂曰:譬似当初没你!“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当初不合种相思”一句,正与此同。
本词另一伤情之极,转而故作淡漠的句子,是同样以否定形式出现的,“人间别久不成悲”。亦所谓哀毁逾恒,反倒像全无心肝的样子也。对于白石来说,究竟是“少年情事老来悲”悲呢,还是“人间别久不成悲”更悲?细想来,还真的说不清,因为两者都兼有空间的远隔与时间的久违。也许前者让人更多感受到一种岁月沧桑吧。
白石感梦之作,集中颇有数首。此前十年所作《踏莎行》,有“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名句,素来不喜白石词的王国维,独称此二语为其所爱。那首词中还有一句:“夜长争得薄情知?”是从对方设想自己之辞,可见那时候两人还说不上灵犀相通,无心可猜。经过了“十年心事总凄凉”后,诗人对自己的情人,不减一分执,更增一分信。他相信她年年元夜都会思念着自己,他也相信她相信自己年年元夜也都在思念着她: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在否定了又否定之后,他毕竟拥有了这一至可宝贵的肯定。也许仅凭他与情人之间这一点相知与互信,就足以补偿白石全部的撼恨了。然而,“谁教”二字,又分明透露出他凄怆的心中的无奈和不平,大有“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怨愤。